简述大学美育与中小学美育,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区别

如题所述

1、”大学美育,从图书馆开始“意在强调要深刻理解并挖掘图书馆在大学美育中的作用,为此我们首先要充分认识两点:一是美之教育与教育之美的交融关系及交融之妙;二是大学美育重在知性美。宇宙奇观,奇妙的生命现象等都作为审美媒介,将会增加大学生的接受趣味,深化美育效应,同时增加人对大自然的亲和力。

2、中小学美育是育人导向明,中小学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学校中实袍并加强美育,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成为合格的跨世纪人才。

3、家庭美育它以家庭中的日常行为和环境为手段,以家庭中的情感因素为媒介,以培养和提高家庭成员成为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宗旨。同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相比,家庭美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家庭美育对人的审美情感的形成影响最早。家庭环境是人所处的第一个世界,父母兄弟是人所接触的第一个群体。因此,家庭正是美育的摇篮。

(2)家庭美育对人的审美情感的影响时间最长。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在一般情况下,也是人生的终点。在人的一生中,生活在家庭中的时间最长。

(3)家庭美育对人的审美情感的影响最深。美育究其实质是一种情感的涤净升华。家庭构成的情感要素,也就是美育的要素。因此,家庭美育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家庭中固有的情感这一条件,特别是家庭生活中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的范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最为深刻的审美影响。

4、社会美育是对全社会成员普遍实施的审美教育活动,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审美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扩展资料: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

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它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它可以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我国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

1、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充分感受自然界的美,培养学生对社会美的正确观点和感受社会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艺术美的能力等。

2、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

3、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要使学生学会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把美体现在生活、劳动和其他行动中,养成他们美化环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家庭美育

                        百度--中国美育网

                        百度百科--社会美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04
社会美育是指通过社会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环境对人施行美育。社会美育较之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社会美育具有广阔性。家庭、学校本质上讲都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是人的大家庭,是人受教育的大课堂,因而社会美育比家庭美育、学校美育都更加广阔。

  就一个人的美育过程来看,入学前-要接受家庭美育;就学阶段主要接受学校美育;步入社会后,社会美育就成了更主要的美育途径。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既是社会美育人课堂的受教育者,也是施教者,他的思想、行为都对周围的人形成一定的影响;既是施教者,又是创造者;既是美的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既美化着周围的环境,也在不断地实现着自身的美化。因此,社会美育十分广阔,内容非常丰富。

  2.社会美育的方式丰富多样。社会美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力.方面面。首先,社会有许多能够实施美的机构、场所,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影剧院、音乐厅、展览厅、动物园、植物园等,这些机构与场所能够集中地对人们进行社会美育,能够开拓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审美知识。只要充分发挥它们的审美作用,就能够在陶冶人们的心智,培养人们的高雅审美趣味等方面起到显著的作用。其次,社会美育还可以通过美化社会生活环境来实施。建筑、道路、公园、名胜古迹等社会生活环境,可以通过美化布局、绿化环境等具体措施为人们创造优美的娱乐、休息、审美的场所。

  3.社会美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对于受教育者,家庭美育与学校美育都有父母、老师等明确的施教,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和启发式,而步入社会后的社会美育一般没有明确、固定的教师,没有启发与点拨,主要是主体的自学,通过阅读观赏文艺作品、访问、参观、旅游,聚会、交谈等多种方式自我感受、自我体悟,以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并在美化自身的同时不断美化环境和社会。追答

谢谢

望采纳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