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 论文

如题所述

每年预计有超过610万大学毕业生将要进入就业市场,但是全球性经济危机造成了我国一些企业对外业务锐减,倒闭或裁员情况不断出现,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在2009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的通知(人社部发[2008]116号)中提出了2009年力争做到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的目标。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严峻形势,大学毕业生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调整自己的心态。从某种角度考虑,大学毕业生提高就业心理素质正是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之一。毋庸讳言,大学毕业生提高就业心理素质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事情,社会、高校和大学毕业生家长们应该携起手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某些偏差和问题,这也是全社会关心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

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人才,而心理素质又是人才成长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素质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指“人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价值观及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它是个体在环境的熏陶下,经过有意识的修养,逐渐内化成的一种心理结果。”也有人认为:除了智力因素以外,决定和影响人活动的一切非智力因素都可以归于心理素质。

在人类漫长的心理发展史上,人类的心理素质是随着社会进步以及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逐步产生和提高的。大学生和成年人相比,他们是生理上的成年人和心理上的准成年人。大学生虽然社会实践少,心智锻炼不够,但是年轻人的心理素质又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以及实践锻炼而逐步提高,这是大学生的一个优势。

目前,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在心理素质方面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主动适应环境、自觉调节情绪以及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然而,中国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很少经历社会实践锻炼,从心理状态反映出的心理素质来看,其形势是不容乐观的。据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有16%的北京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有28%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强迫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最近,据有关部门调查,“高校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约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0%,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49%。大量资料表明,因心理问题不能坚持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大学生心理素质出现问题与素质教育跟不上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国家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的意识依然在不少学校和家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加上日益剧烈的就业竞争以及社会日益物化而出现某些精神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中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不适、情绪消沉等问题。在笔者接触的大学生当中,有些人情商与智商不匹配、对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弱、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人遇事过分关注于自己、对同学缺乏包容心、不善于排遣不良情绪

从大学生就业角度看。一些大学毕业生由于在校期间缺乏必要的就业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加上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很多人在应聘工作期间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理想与现实不能统一的矛盾心理、对职业生涯的认知障碍以及心理紊乱造成的心理异常(焦虑、自卑、畏惧、自负)等等心理问题。在踏上工作岗位以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心理素质方面又相继出现适应环境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自我调整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竞争能力不强等等问题。

目前,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弱点方面看,他们表现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盲目追求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丰厚的职业,在择业过程中对职业的选择从众心理强、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缺乏独立思考以及缺乏就业自信心、在选择单位时过多依赖于别人帮忙等等。

大学毕业生适应工作有一个过程,但是他们现在若不及时解决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们今后在事业发展上必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大学毕业生应该从多方面具备良好心理素质

大学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主动提高自己的就业心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大学毕业生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有自信心,但不盲目自信

自信心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名求职者只有坚信自己有实力胜任某项工作,才能展现出坚定的态度和从容不迫的风度,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赏识和信任。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后,只要自己符合条件,就要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大胆地接受挑选。”

笔者在高校组织举办的招聘会上曾经询问过一些大学毕业生对于招聘单位职位少而竞争者多的现象有何感想。很多大学生对此坦诚地告诉我:“我们有信心,一次不行,下次再来。”

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有自信心这是很好的,然而有些人却在无意之间把自信心变成了盲目自信(或称为自负)。盲目自信是一种幼稚的心理反映,也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它会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挫折与烦恼。例如:有的大学毕业生因为自己具备了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硬等优势,在应聘工作中经常流露出“得意、傲慢、浮躁”等情绪。其实,用人单位往往反感急功近利和过高估计自己的人。到头来,这些人会因为对自己的劣势估计不足反而在择业中受挫。

自信和盲目自信分别属于不同的心理状态,前者体现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后者反映出心理素质方面有缺陷。大学毕业生要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自信心,但也要注意克服心理上存在的盲目自大倾向。在就业中,这一点十分重要

(二)、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毕业生的自信心应该包括心理承受能力。例如:在郑州2008年12月初举办的一场大型招聘会上,有一些公司在招聘条件中明确写上“应聘人员需要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郑州某化工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也对在场记者说:“我们希望招那些最好是心理素质高的学生,尤其不要那些‘草莓族’(草莓族指外表光鲜靓丽但内心承受不了挫折的人),眼下的就业压力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

认识一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大学生,这位“海归”到一家知名外资企业等待面试时,公司开始并不急于见他。这名大学生在焦急等待中一度丧失了心理承受能力,我在电话中告诉他:一个人要想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信心。遇事不要急躁,不要自卑,要有心理承受能力,要坦然面对公司对自己心理素质方面的“考验”。一个有“定力”的人,公司终将会赏识你。后来,这名大学生经历了面试和试用期后,那家公司完全信任他,安排他担当了公司品质管理的重要职位。

(三)、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情绪控制 

自我心理调节和情绪控制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心理调节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心态和正常的情绪。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从客观角度说,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形成影响后自然形成的。然而,人类是有能动性的,面对客观现实强加于我们而造成的不良情绪,我们“可以用一种情绪去克服另一种情绪,或把认知、动作和情绪结合起来也能达到情绪的控制。”

目前,很多企业都希望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精神”。我认为,大学毕业生要满足企业的这些要求,在企业团队中体现出亲和力,在工作中表现出合作精神、应变能力以及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自己首先做到自我心理调节和情绪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在四川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招聘会上见到一位研究生。这位四川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说她多次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招聘会,目前正在应聘一家知名的餐饮公司。我对于一个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愿意应聘餐饮公司的工作起初有些纳闷,但她坦诚的目光和由衷地微笑让我很快就转为欣赏这位学生。我明白,是她的行动让我真切地看到了当今大学毕业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四)、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善于进行换位思考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目前高校中,由于一些大学生在思维科学方面欠缺必要的教育,很多大学生对于辩证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中庸思想以及换位思考等不甚了解。在就业问题上,大学毕业生是否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辩证思维和换位思考,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自强不息,对未来生活有理想抱负。然而,大学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应该多一些理性思维。对于应聘工作来说,他们至少应该学会多替用人单位着想,也就是说要从换位思考的角度看待用人单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目前,多数中、小型企业都不缺乏理论型员工,而缺乏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人才资本。在大学毕业生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问题上,笔者曾经撰文指出:“大学毕业生在应聘工作中应该多向自己问几个问题:我是普通人才还是优质人才?我的价值在那里?我能否为用人单位实现使用价值和成为单位的人才资本?……大学毕业生在配合政府、高校的教育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从业境界,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有良知良能、时代精神、奉献精神的现代优质人才,这样才能在就业过程中保持主动性。”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无疑是重要的。然而,大学毕业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做得到的,这里面需要他们经历大量的实践锻炼、韧性磨练以及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汗水。

三、对于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几点建议

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国内部分企业运转困难,就业岗位也在大量减少,大学毕业生对此应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到主动适应环境,善于调节情绪,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战胜困难,和国家与人民同渡难关。

目前,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帮助大学毕业生提高就业心理素质:

(一)、提高就业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近年来,国内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都存在一些类似的问题。如:“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年轻一代也同美国人一样,要么选择薪水丰厚的金融或医药行业,要么从事艺术行业,…年轻人‘逐渐西化的职业观’。…不愿意像父辈那样辛苦地在制造领域工作,他们不喜欢强度大的劳作和研究。…由于担心技术人才缺乏而引起国家竞争力下降,日本开始引进更多的外国工程师。”[7]在中国国内,由于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以及有关方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思想的导向重视不够,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思想境界不够高,眼界不够开阔,对“轻松、有权、有面子、挣钱多”的工作趋之若鹜,对其它方面的工作则不太关心。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上出现的这些偏差,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应该配合起来,共同对他们加强教育。

从政府方面来说,有关部门应该以“人才立国、立省、立市”的战略思想引导大学毕业生深入了解国情,对他们加强人生观、就业观以及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思想境界,树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主动选择到国家最需要的、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和行业去工作。

从高校和学生家庭方面来看,高校应该教导大学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鼓励他们从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干起,学生家长也应该配合学校告诫子女对就业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支持并鼓励他们从最具体、最细微的工作做起,坚持在基层的工作岗位中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帮助大学毕业生客观看待社会、准确看待自己

大学毕业生要在就业中保持主动性,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拓宽眼界,客观看待社会和找准自己的位置。社会上曾经有一种不正确的说法:大学毕业生要找到好工作必须依靠关系或者背景。其实,以笔者在大学里经常见到的情况看,很多没有“关系”和“背景”以及农村来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中很多人的心理素质都很不错,对待工作也能够做到任劳任怨。对于企业来说,正是因为企业看准了这些大学毕业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优势”,所以才对他们敞开了大门。如:前面提到的那个日本留学归国大学生,他就是因为自己当中学教师的父亲病故,没有经济来源继续求学而回国寻找工作。四川大学毕业的那位应聘餐饮业公司的研究生,她也来自于小县城教师家庭,她自愿应聘餐饮业公司后,不久又获得了一家银行的录取通知书。我们从这两个大学生身上可以看到目前社会上一种新的就业动向,这就是穷和富,有“关系”和“无关系”并不是大学毕业生找到好工作的唯一原因。重要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真正符合了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在如何选择工作岗位问题上,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张成明在四川省有关部门召开的一次“网上议政”活动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大学生就业不要只想当‘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有收入就可以去做,要瞄准市场,哪里需要就去那里。”

“白领、骨干和精英”历来是大学毕业生向往的就业理想目标,而“不要只想当‘白骨精’”这话说在了要害上。由此看来,帮助大学毕业生提高社会适应力,还应该提醒他们客观看待社会、准确看待自己。

(三)、对大学生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毕业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以及拥有各种技能等。目前,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学校不仅学习努力,而且还自觉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技能。这些人在应聘工作时由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向明确,专业知识、外语口语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方面比较过硬,他们之中很多人明显获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优势,成为了用人单位争相招聘的对象。然而,也有一些大学毕业生由于知识面狭窄和技能单一,加上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训练,他们尽管在招聘会上投出了大量简历,然而他们得到的回音甚少。这些大学毕业生受到的挫折比较严重,其中一些人很快地就产生了自卑心理。

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有很多,高校除了继续鼓励他们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努力掌握各种技能外,对大学生加强就业综合素质教育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改革教育模式结构,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大学教学计划。高校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该从低年级开始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尽量早一些对学生灌输正确的就业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相关能力。到高年级时,学校应该注重提高他们的职业成熟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二、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他们心理上的错误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借助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发展潜力等有清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在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通过对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后,很多人能够因此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就业实施方案来。第三、加强人品教育,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人品素质是综合素质中一个重要方面。微软亚洲研究院李江博士曾经指出微软招聘人才最看重人品。他说:“微软在计算机能力、研究能力、智商、人品这4种品质中,将人品放在第一位。在人才选拔中实行‘人品一票否决制’”。在微软公司眼中,“团队合作精神、交流能力、正直诚实、动机正确,这都是人品好的体现”。 

综合素质往往都是通过一些细小的事物表现出来的。换个角度说,我们也只有通过“以小见大”才能够更清楚、更深入地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四)、为大学毕业生营造思想交流的环境,促进他们尽快走向成熟

前面提到,大学生在心理上是准成年人。对于准成年人,我们过度地对他们要求心智完全成熟是不现实的,也是违反了大学生心理成熟循序渐进的规律。在大学里,一些学生告诉我大学老师比家长对他们更具有威信和信任度。他们情愿在学校倾听老师讲几个小时的话,也不愿意在家耐心听家长说上一句。笔者通过和这些大学生推心置腹交谈,逐渐体会到他们从内心深处有一种需要和家庭以外成员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愿望。

大学生有自己心理成长的规律。他们先是从小相信父母,再是相信老师,继而才开始思考社会上深层次的问题。他们从相信到质疑、再相信、再质疑直至成熟,这就是大学生心理成长以及社会化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走向职场的时候,他们的心理也正处在逐渐成熟的美好季节里。在此期间,作为大学生的家长和大学教师们应该加强与他们全方位接触,主动为他们传授经验,在他们就业和今后成长道路上尽量播撒出更多、更好的知识与健康情感的种子。

总的说来,对于在校大学生以及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素质的发育和成长,社会、高校和家长们有责任携起手来从各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在他们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主动为他们创造思想交流的环境和条件,主动为他们答疑、解惑和献策,以共同的力量帮助他们尽快地走向成熟。

综上所述。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而心理素质的好坏又是大学毕业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之一。在高校近年来连续扩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及全球性经济危机所形成的多重压力下,一些大学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出现了种种心理误区与心理障碍。如何帮助大学毕业生及时排除这些心理障碍,提高其心理素质,这是社会、高校以及大学毕业生家长们应有的责任和应该尽的义务。笔者借助在高校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对如何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思考,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这些思考和建议能够对教育界同行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06
柏拉图和孔子对“美育的基本意义”的共同认识反映了人类在历史最初时候的自我探索和追问,不断增进的智慧和能力为的是人类在和自身、社会、宇宙的对话中达成默契。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发生、发展受地理、气候、风土人情等影响,这两种文化对美育的“过程”有了不同的看法。孔子强调审美主体的主导地位,柏拉图对“美的理念”进行坚持,以此逻辑理解下去,那么我们在认识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和西方艺术的写实思想时则有了根本的把握。可是,不管孔子和柏拉图如何强调各自思想的重要,他们都不过是为美育进行了两种伟大的实践。他们没有孰是孰非,有的只是为美育积累的宝贵思想。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西方世界走出了中世纪一千年的漫漫黑夜,告别了文艺复兴张扬的人性,迎来了辉煌的古典主义时期。在这样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德国不仅为人类文化和艺术贡献了伟大的康德和黑格尔,还为美育带来了杰出的席勒。“美育”这一概念最早就是由他最早提出并建立的。而他对美育与心理素质培养关系的讨论,在今天看来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席勒所倡导的感受性培养之所以在今天看来仍就重要是因为当今世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异化了人类,麻木了人的情感神经。席勒的“感受性”美育思想正是人类重新恢复情感知觉,重建健康心理素质的“钥匙”。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之一,匈牙利共产党人卢卡契所说的,要克服异化意识,恢复人的主体性。在恢复主体性,培养人类的心理素质上,卢卡契找到的是现代无产阶级革命这条道路,而席勒在他100多年前提出了“感受性培养”的美育思想。
遥望西方,不在惊羡,为的是自己民族更好地思考。中国近现代史充满了迷雾硝烟,奋发图强的声音此起彼伏。倘若说洋务运动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而宣告失败的话,那它的最大贡献应该是为这个民族成立了大学。从此,国家实力和个人素质的提高有了可能。大学,团结的是精英的力量、青年人的力量。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写的那样,“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春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因此,青年人是国家中最有朝气和锐气的力量。因此,对青年人进行的美育培养,既是任重道远又是不可替代。大学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发展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一个人气质的熏陶也有着重要作用。大学不仅传授学生科学知识,更应承担起完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重任,而完善的起点就是从美育人的心理素质开始。对于心理素质,我们通常认为它是基础、核心的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因,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从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为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品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诸方面。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是大学美育的最早实践者。他曾有言:“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由此不难看出,美育其实是审美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如果我们结合席勒和蔡元培先生的观点,就得出了以下结论,美育是通过“感受性培养”达到“陶养感情”。感受、感情通常被认为是心理的最初的直觉,人的心理通过对事物的感受慢慢进入理性的思考阶段,稳定成熟的心理素质则是在理性地思考之后形成。审美活动的完成不仅需要美的客观存在,而且需要审美主体具备对美的感受、辨别和理解能力,而美育所承担的就是还原审美主体对美的感知,培养审美主体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在情感性。之所以一再重复席勒的观点,不仅因为他的美育思想为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更是因为席勒美育思想旨在解决的理性对人异化这一问题在今天仍未解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