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如题所述

作品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1]

原文翻译
关于此句的翻译,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1、不孝有多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诉父母差不多。
2、不孝的情况有多种,以没有生养后代为最大。舜没有告诉父母自己结婚一事,这是因为还没有生养后代,但君子以为,和告诉父母差不多。
3、不孝的情况有多种,不敬父母(后,古意指君王,延伸为君王妻妾,如“皇后、母后”,“後”简化的“后”才有后代的意思)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在当时封建礼教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铁律,周礼结婚非常繁琐),是不敬父母的,但是德高望重的长辈认为舜犹豫了没有告知父母(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舜从小有被父母虐待,突然获得尧嫁女儿给他,犹豫了没有告知父母。不敬父母排在不孝的第一位)。

作品赏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一些人提出“无后”是“不尽后辈的责任”来解释,即把“无”解释为“未尽到……之责任”。
这句话应该解释为:“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做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做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多大的区别。”这里的前情: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另外,“三” 在古汉语中多数用来表示“多”的意思,而并不是真的表示数词“三”。
所以,用典故时候,一定要了解原本的意思,千万不可断章取义。

作品出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1]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29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注音】bú xiào yǒu sān ,wú hòu wéi dà
  【解释】后:后辈所应尽的责任。原意是不孝的事有三件,以不尊重长辈为最大。 今多用以指未生男孩,断了祭祀祖宗的香火。
  【出处】《孟子·离娄上》第二十六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中性词。
  【近义词】香火断绝、 后继无人、 绝代无嗣、断子绝孙
  【反义词】传宗接代、 代代相传、 香火不断
  【英语翻译】No posterity is the greatest of the three unfilial acts。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