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如题所述

“我”认为和她说了并没什么用,既然问了,又不好不说。这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扩展资料:

在整体构思上,长妈妈作为肯定和赞颂的人物,从“人气”的角度被赋予了对比的意义。所谓暗夜里的明珠,就是说,只有同那些“名人名教授”相比较,只有在“夜游的恶鸟”面前,长妈妈性格的光泽才显得格外耀目,读者才感到鲁迅对她的肯定和赞颂具有分量,产生共鸣。

对长妈妈这个人物的描叙本身来看,鲁迅并不因为对她的尊敬而“为贤者讳”,阿长的确有的缺点和毛病,鲁迅又恰如其分地表明了他的态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18
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1-11
她主动询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而“我”则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只淡淡地作了回答,体现了鲁迅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第3个回答  2014-01-11
“我”认为和她说了没什么用处,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这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第4个回答  2014-10-29
1、“我”认为和她说了没什么用处,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这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2、“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这种想法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3663060.html?fr=ala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