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的含义

如题所述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人的体温总是保持相对恒定,一般在摄氏37℃左右。如果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春捂秋冻”是一种被动的防范措施,不能用机械论的方法去理解它。“春捂”是有时间性的,总不能老穿着棉衣不脱。“秋冻”要有耐冻的措施,总不能冻得浑身打颤还不加御寒之物。近年来,由于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气候异常变化的情况时常出没,过去少见的“暖冬”、“暖(热)春”、“倒春寒”现象频频出现,许多情况甚至使人们有一种始料不及的感觉,所以要掌握好“春捂秋冻”的分寸。如何准确、及时调节人体与环境、气候的关系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从本质上讲,要想增强机体的耐受能力,其根本方法是加强身体锻炼。就耐寒锻炼而言,或坚持冷水浴,或散步、跑步、或做体操、打太极拳,或按摩、做气功。长期进行这些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而且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肌肉耐力和抗病能力,还可以促进消化和吸收,加强呼吸运动,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据测定,机体代谢越旺盛就越不怕冷,人躺着时代谢率最低,坐起来就可提高12%,站着能提高20%,步行可提高50%以上,剧烈活动时可提高10倍。长期坚持力所能及的运动不论对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还是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都是大有好处的。
  这样,身体的耐受力提高了,疾病也就较少发生了。 还要说明的是,一年四季是互相联系着的,并不能机械分开,春、夏、秋、冬只是人们为了便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人为划分的。因此,许多疾病的发生不仅是有联系的,而且是多因素的。有些病可能是季节性的,有些病则可能和上个季节相联系的,如有些春天的病就源于冬天,有些秋天的病是夏天造成的。所以,“春捂秋冻”只能是有效的防范措施之一,还必须加强四季保健,同时注意饮食起居和必要的药物调节,增强人体正气,从而保证机体的长年健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2-03
  "春捂秋冻"引是一句卫生谚语,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摄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气温变化大,同时与衣着调适不当也有很大关系。上下身没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全身机体是否协调。
第2个回答  2016-02-03
  “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子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降低,给宝宝的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来个突然袭击,会使其措手不及,难于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同时进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乘虚侵袭宝宝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第3个回答  2020-02-21
第4个回答  2016-02-03
春天捂热,秋天抗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