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如果两人爱好相仿,他们不会因为有高山和大海的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遥远。如果两个人的理念不合,就算近在眼前也觉得心离得远。

此段话出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博喻》

原文: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

译文:如果两人志趣相同,他们不会因为有山海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很远。如果两个人的理念不合,不会认为近在眼前就是距离很近。所以有的人跋山涉水从各处来相聚,也有的人就在眼前却不相交往。

扩展资料

《抱朴子》东晋葛洪所撰,分为内、外篇。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外篇”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中还涉及有关于

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全书总结了魏晋以来的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并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7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的意思是如果两人爱好相仿,他们不会因为有高山和大海的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遥远。如果两个人的理念不合,近在眼前也觉得心离得远。这句话出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原文: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

译文:如果两人爱好相仿,他们不会因为有高山和大海的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遥远。如果两个人的理念不合,近在眼前也觉得心离得远。所以有的人跋山涉水从各处来相聚,也有的人就在眼前却不相交往。

扩展资料:

《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分别属于儒道二家,但作者是同一个人,即东晋时的葛洪。将《内篇》归属道家,将《外篇》归属儒家,是由葛洪自己首先提出来的,可见于《外篇》的《自叙》,“其《内篇》言神仙(中略)、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这表明先后为儒道两家立论,在葛洪这里是主观故意或者说主体自觉的。属儒家的《外篇》讲经世致用,关注的是社会问题,属道家的《内篇》讲修炼的“玄道”,关注的是生命及形而上问题。由此儒道兼综,就构成一个相对为内外的双轨体系。

同一个人,先后为儒道两家立论,这在历史上大概是前无古人的。葛洪之前,有王弼、郭象等人,既注解儒家的《周易》《论语》,也注解道家的《老子》《庄子》,通过重新诠释《易》《老》《庄》“三玄”,也就形成了玄学融合儒道的学术格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抱朴子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4-16
志同道合的,不嫌路远,仍然要交往,意见不合的,近在咫尺也觉得心离得远.主要翻译障碍应该在这个 “乖”字上吧,乖在文言中是不顺,不和谐的意思。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21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两人爱好相仿,他们不会因为有高山和大海的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遥远。如果两个人的理念不合,近在眼前也觉得心离得远。 出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博喻》 原文: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 译文: 如果两人志趣相同,他们不会因为
第4个回答  2018-09-02
德高者,不与深海为阔!德行到了一定的高度,心胸比大海都要宽阔许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