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业=作品不是更好吗?

如题所述

海口市双岛学园李玉良〈〉是我从2000年开始的一个实验性、探索性的教学研究课题。倡导用创新的理念指导教学,用作品的标准来衡量作业,让创造精神贯穿教学的始终。现就多年实践的课题《》一、课题背景:执教20多年来,我教过10多个版本的美术教材,深感很多美术教材虽然编排意图明确、重难点突出、内容也丰富生动、但是因为缺少实用性、延续性和操作性,象蜻蜓点水、似走马观花,既不能充分调动教师教的欲望,也难以点燃学生画的激情,常常使课堂教学被动而僵硬!教学是一种周期性、重复性的工作,可是一味的周而复始的重复教学,也致使如本人般的第一线执教者常有空洞乏味,激情了无之叹!而教育职业的神圣性岂能容这等心绪登台作乱?怀此疑惑,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摸索,日觉月悟、收获倒也不小,乐趣良多,幸福无比,真乃十足的“教学相长”也。二、问题思考和反思研究:教学感触一:时间少 遗憾多一节美术课根本搞不了作品,时间太短了!相信大家也一定有此同感:老师刚把学生们的绘画热情激发起来,学生们的画兴正高,眼看一幅幅感人之作就要面世,“叮呤呤”……下课了!在铃声中一节美术课就这样结束了,教师和学生创作的激情结束了,那么多绝妙的构思、美好的想象、感人的创作也都结束了……遗憾!真的很遗憾!相当遗憾!难道就这样在遗憾中工作下去吗?让遗憾继续和我们一路同行吗?而且,这种时间上的遗憾致使大多数学生多年只能在小本本上画作业,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接触或把弄一下专业的画具,更没有时间来亲身体会和操作一幅作品从:构思-构图-表现-深入-完成这一关键的过程,于是,虽然我们在课堂上培养、提高了大多数学生的欣赏能力,却忽视了他们的美术创作能力,尤其是他们亲身实践、深入刻画和表现的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经过沟通,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开始在美术教室里上大课,即把每班每周两节美术课排在一起连上,这样不但免去了学生每周带二次美术用品的麻烦,更重要的是结束了教师和学生多年来那种意犹未尽之憾!同时,相对充足的时间也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就能学到以前只有在校外美术培训班才能学到的内容。再说,一个从来没有操弄过专业画具,靠在小本本上涂抹学过来的学生,叫他们怎么能真正感受、体会、理解和欣赏大师们作品中独到的绘画语言呢?学生操弄专业画具作画,促进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符合学生爱玩的天性,同时,这个过程也使他们积累了画者的的经验,可以画者的身份----内行人的角度去赏析评价作品。少儿美术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更应该强调因材施教,强调求异存同而不是求同存异,鼓励并尊重每个孩子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激励他们标新立异,大胆创新。我常和学生们说:“画画没有对错,你尽可以认真、大胆地去画!”,我只要求他们认真就可以了。目前,在贯彻素质教育和推进各学科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美术学科面临这样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片面强调普及,漠视学生的天赋和基础差异性,即只追求普及学生的思维创新、强调他们的视野发现和表达创新,却忽视甚至放弃美术本身的文化实践和技能探索,造成普而不及,普而难及的现状。况且,现在语文、数学等其它学科的教改实践,也在想方设法的启发学生用图画方式来表现他们的见闻和思想,面对这样的现状,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如何区别于他们呢?故此,我认为,现在的美术老师有责任在用心执教的基础上,引导和组织学生深入挖掘美术内在的文化,充分开发利用地域特色、民间文化和教师自身的优势,用美术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特性不就是追求体现它的个性、多元特质以及创造表现的空间吗?教学感触二:说说作业和作品作品和作业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当然介于两者之间的也有,而且数目不少,但是,我们以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用作品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他们受益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构思作品的思维过程、制作新作品的求异意识和完成作品的手段追求。在创作的各个环节,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团队协作和自由评价都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因为他们的组合是自愿选择的,他们的表现方法和思维创作也是自由的、开放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真正的主人,始终在兴趣的鼓舞下,主动地、自发的、积极获取知识,这种民主的学习气氛,这种个体创作与群体合作相结合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启发式教育的具体体现,也为他们的将来积累了重要的沟通技能和合作能力。同时,养成这种追求独立的、个性的、创造的学习习惯,对于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学习其它文化知识和培养创造型学生都具有重大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2
想法不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