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公社时期,作为劳动组织基本单位的生产队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如题所述

在人民公社时期,公社的成员是以生产队为一个单位来进行劳动最后再分取酬劳。但农田生产都是在空散的地上,公社对劳动成员的监督比较困难无法实时督促。

后来为了对每个社员进行方便管理合理分配酬劳并对他们的劳动成果质量检测。生产队就采用了“工分制”来成为衡量劳动的计量和分配标准。


生产队一开始是由高级农业社发展再到大跃进时期的生产队。在这一时期生产队以人民公社为标志组织所在的公社成员设立公共食堂就餐,期间劳动不计报酬。在这政策运行期间由于全国出现饥荒,食堂也随之在1961解体。在1962年的时候还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开始推行“三包”政策,但该政策还未经实行推广就随即失败。后来生产队变为基层的农业生产单位和行政编组。


有生产队就有生产小组,生产小组存在于1980年到1984年,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很多家庭小组开始实行”包产到户“。

生产队在1950年后期规模在10户家庭左右,后因人口规模的增长到1970年代时一个生产队平均有20户家庭的规模,在人民公社解体前的1980年时已经达到25~30户家庭的规模。

生产队只是生产大队下的一个独立预算单位。每一位农户在期间的身份都是社员,生产队的负责人职务设有队长、副队长、会计、出纳、记工员和妇女队长。在这些职务中,队长和副队长是每1~2年轮换。在生产队担任有职务的每年都会有适当的工分补贴,公社的社员由生产队统一分配农业生产工作。


报酬以工分来计算,计分的标准为每个 工作日,男壮年生产劳动力最多为10~12分,女性生产劳动力为7~9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5
那时一个工日四分女人三分十五六岁的二分。折钱二毛钱一分,如果手艺人出门打工赚钱,一个月须补交二十四元钱的口粮钱,不然就分不到粮食,
第2个回答  2020-03-12
都是有一个带头人,那么让他们做什么,他们也会去做什么。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造成一个事情,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待遇。
第3个回答  2020-03-12
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它实质上就是乡镇的组织形式,是政社合一的组织。依各地不同情况,人民公社的组织,可以是两级,即公社和生产队,也可以是三级,即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
第4个回答  2020-03-12
人民公社是一个集体的合作社,每一个人分工的非常的明细,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都要把自己的岗位做好,并不是一个独立体,都是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去生产社会所需要的物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