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

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孩子性格。

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头三年,“我”做对了吗?

在“我”的引导下,孩子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

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

学习能力强吗?

遇到困难是退缩不前还是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能始终保持自信、健康的心灵吗?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的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孩子的天性。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

1、口腔敏感期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

2、手的敏感期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

3、物权意识的敏感期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

4、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二、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过度溺爱孩子,不尊重他,轻易地满足他的物质需要,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三、千万不要急于用学步车!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技巧保持身体平衡,学步车不需要这么“麻烦”,轻轻松松稍一触碰即可溜出很远,这使得孩子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己学走路这个辛苦的过程。所以用了学步车的孩子更慢学会走路就是这个道理。没有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也会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阻碍语言的发展。

四、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说:“不要哭”。哭是他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成人只要轻轻地拥抱他,抚摸着他的后背即可。

五、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家长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六、我们何以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能力。

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不要随便戏弄孩子。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七、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间传递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信息给孩子!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诉说孩子的种种“劣迹”。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这样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装作偷偷说给别人听,但又让孩子听到:“你知道吗,我们宝宝今天玩秋千时表现特别勇敢!”这样会在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啊?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我明天还会更勇敢的!”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能直达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巨大。

八、一个奶话连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语言教育不当的结果。

不说奶话,例如“脚脚”“鞋鞋”“吃饭饭”,甚至自编些别人听不懂的嗲语。自出生起,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母语。主要抚养者与婴儿对话时要用夸张的口形、清晰的声音、缓慢的速度,例如:“宝-宝-睡-醒-了”。切忌说奶话,否则到了四五岁时仍然口齿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学好标准的发音,为什么要让他多学一次奶话?浪费时间、精力、神经信息储存区。

九、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我们从小被别人监督着长大,小时候在家听爸爸妈妈的,时时被提醒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上了学,听老师的,遵守这个遵守那个,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自行判断,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应自发地遵守规则。冲击规则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其实就是遵守规则的开始,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提醒他“你忘了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给他压力。

同时,我们应当充分地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我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这时候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童年只有一次,

成长不能重来。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榜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30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人们往往以此作为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依据,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性格的形成是有天生的成分,有遗传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没有两个性格完全一样的人呢?因为,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是完全相同的。双胞胎天生因素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即使是双胞胎他们的性格也不尽相同,这正说明了性格并不是天生的。因为他们的性格中还有角色塑造地的因素,特别是在中国,双胞胎有兄弟姐妹之分。一个始终扮演姐姐的角色,而另外的一个始终扮演妹妹的角色。或者一出生一个就认定为哥哥,而另外一个就注定扮演弟弟。在生活中,父母总是按照中国的传统要求哥哥或是姐姐什么事情都要让着弟弟(妹妹),无论是自己还是父母都这样塑造她们。所以,一般来说,哥哥或是姐姐总是要沉稳一些,厚道一些。而弟弟(妹妹)往往调皮一些,活跃一些,性格自然就有所不同。
人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全是性格一旦形成但有着相对的稳定性。性格的初步形成始于婴儿时期,这比人们一般认为的年龄要早得多。3岁的幼儿在性格上已经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如果没有足够的外界影响,幼儿的性格会自然而然的沿着原有的方向发展下去。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是0~2岁,因此,父母一定要在很小的时候甚至是一出生就要注意培养的孩子的性格。那种认为“孩子还小,性格培养不必太早”的说法是不对的。
儿童性格的起源是婴儿期的生活习惯,而养成某种习惯则取决于抚养人的养育方式。每个家长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使婴儿在同一情景下做出符合要求的同一反应,这种并存关系经过反复出现即形成了习惯。而每一个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构成了个体的性格特点。婴儿正是在家庭环境中,由先入为主的生活习惯和固定的行为方式养成了最初的习性,并以此构成其性格组合中的最基本的部分。所以,有人说:“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是有很深的哲理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成人对孩子所采取的早期养育方式,对儿童养成各种习惯以及性格形成起着制约和导向的重要作用,这一点目前还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成人们多习惯于将孩子的性格尤其是那些不良性格归咎于先天,却没有意识到恰恰是成人自己在无形当中以错误的育儿方式促成了孩子的这些性格缺陷。例如,父母和爷爷奶奶对孩子娇生惯养、过度保护不会使孩子在感情上依赖家长,不肯上幼儿园。年龄稍微大一点的表现出独立性不强,依赖别人,他们对别的态度也常常比较敏感。而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往往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特点。
性格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必须从孩子一出世就开始对其进行教育,比如,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起步于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西方家庭有让孩子单独睡一室地习惯,在中国则不同,即使有足够的空间,婴儿也要与父母同睡(同床或同室)。小则四五岁,大则十几岁。由于孩子习惯了与成人紧密相边的接触以及时刻共处的生活方式,所以对成人的依附性较强,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均产生得较晚,这对于孩子性格的心理的成长是不利的。
懂得了孩子的性格不是天生的,父母们就应该及早注意培养孩子的性格,特别要注意自己那些不良的培养方式给孩子性格塑造带来的不良影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等到孩子的性格已经形成了之后,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改造起来也很难。
第2个回答  2013-10-27
其实,决定孩子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他们天生所携带的性格基因、周围的成长环境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等,这些都在很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在这其中,孩子天生所携带的性格基因对孩子性格发展的大概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就拿刚刚出生的孩子来说,有的孩了特别爱哭,而有的孩子总是很安静地睡觉,他们的这种性格倾向就是由他们天生所携带的性格基因决定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性格倾向很可能就会贯穿他们的一生。
遗传基因虽然决定了孩子性格发展的大概方向,但受周围环境及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孩子的个性还是会发生改变的。例如,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很活泼,但如果他们生长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环境中,爸爸妈妈整日争吵、冷战、闹矛盾,孩子的性格也会逐渐变得内向起来。又如,有些孩子天生很内向,但爸爸妈妈总是有意识地带他去参加一些有意恩的儿童活动,或总是带他,与那些爱说爱笑的小朋友接触,这样,孩子的性格也会逐渐变得活泼起来。
第3个回答  2019-12-23
孩子的性格一般都是后天永成的,他的性格主要受父母的影响,长大后学学校同学的影响,所以后天培养比较重要。
第4个回答  2017-11-30
先天也有关系的,后天的成分更大一些,特别是家庭的成员的性格,交流方式,爸爸妈妈起主导作用,另外,家里长带的人也有关系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