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列举说明2010年以来我国出现的自然灾害的类型(至少5种),分布并简要分析每种原因及提出合理的防御措施

如题所述

1.洪水灾害

(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2)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①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②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③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3)雨涝

①分布:集中分布在东经110°以东,北纬20°~45°这一范围

②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

其根本原因: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4)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5)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说明:人为活动对灾情有着“放大”和“缩小”的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人地共存和协调关系,才能使生存环境变得更安全。

2.风暴潮灾害——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1)主要危害: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2)危害地区: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3)类型: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

(4)发生时间: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和9月最集中。

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3.水文灾害多发区——长江流域

(1)灾害链:暴雨 洪涝 风暴潮

(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我国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虽然人类难以改变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从减少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降低脆弱性等方面减轻灾情。人类的合理活动,如生物措施(种树种草)、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都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洪水灾害的威胁。

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3.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二)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三)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经典例题5] (2006年高考北京卷)读下图,回答:

(1)指出图示区域柑橘冻害分布特点,分析甲地无冻害的原因。

(2)说出图中轻冻害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3)与图中严重冻害区同纬度的大陆西岸也种植柑橘、说明其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

【解析】⑴第一问从图中分析即可回答。第二问,关键是判断甲位于四川盆地,其四周多山地,尤其是北部的秦巴山地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使这里的柑橘受冻害影响很小。

(2)图中轻冻害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丘陵地带,这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有色冶金工业分布广泛,酸雨严重、水体污染严重;陡坡开荒,破坏植被,多暴雨,土壤侵蚀严重等。

(3)图中严重冻害区主要分布在35°N附近,其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答案】(1)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或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加重,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2)酸雨,土壤侵蚀,土壤和水体污染等 (3)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27
近日,民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铁道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林业局、地震局、气象局、保监会、海洋局、统计局、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对2010年5月份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进行了会商和核定。

核定结果表明,2010年5月,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风雹、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干旱、低温冷冻和雪灾以及地震为主,受灾人口6457.1万人(次),因灾死亡157人(其中因森林火灾死亡16人),失踪22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84.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749万亩,其中绝收面积1434万亩;倒塌房屋10.7万间,损坏房屋43.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51.7亿元。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2008年属于巨灾年份,不列入统计比较),死亡(含失踪)人口数量增长1成,受灾人口数量增长5成,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和倒塌房屋数量增长7成,农作物绝收面积增长1倍,直接经济损失增长4倍。2010年5月份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明显重于常年同期,其中,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广东、重庆受灾较重。

2010年5月份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有以下特点:

1. 南方遭受洪涝灾害频次高、强度大、范围广、损失重。

5月份,我国共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06个县(市、区)遭受洪涝灾害(含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特别是南方地区先后出现6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受其影响,江南、华南大部降水量高达100-300毫米,局部地区超过4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成至1倍。多数省份重复受灾,其中湖南、江西、广东均遭受了3次以上洪涝灾害过程,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强对流天气频发、点多面广,人员伤亡较大。

5月份,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沙尘暴等强对流天气频发,造成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6个县(市、区)受灾,死亡50人,失踪10人。特别是5月3日至8日,重庆大部地区出现强风雹、暴雨天气,局部地区遭受近20年来最严重的风雹灾害。

3.西南旱情缓解,华北旱情初露。

5月下旬,西南地区出现较大范围降雨,水田缺水、旱地缺墒情况得到缓解。甘肃、辽宁、河北等地旱情开始露头。截至5月31日统计,西南5省因旱造成2052.7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503.2万亩,其中绝收面积915.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15.6亿元。

4. 西北局部地区出现异常低温天气。

5月13-16日,新疆大部出现降水、降温天气,最低气温突破近10年历史同期极值;16-21日,甘肃最低气温降至零下,部分地区达到-4℃,局地积雪深度达20厘米。异常低温天气造成甘肃和新疆部分地区受灾。

5. 四川、青海发生5级以上余震,损失较轻。

5月份,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7次。其中5级以上地震2次,分别是25日发生在四川都江堰、彭州交界的5.0级地震和29日发生在青海玉树的5.7级地震,都属于余震,未造成严重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