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如题所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我校从2007年9月开始,开展了“校园溢满书香,好书伴我成长”的读书活动。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校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然而,仍有一部分家长和学生对课外阅读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主要原因有:
1、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我校学生家长在机关单位工作的比较少,大多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和经商的个体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不能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榜样,也较少督促孩子去博览群书。甚至一些人认为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乖孩子。虽然老师也经常强调要多看课外书,但一些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带来的快乐。
2、课外阅读涉及范围小。在一些家长和孩子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就认为是买优秀作文选,形成了优秀作文等同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这些孩子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3、课外阅读习惯难养成。一些孩子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既是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呢?
一、培养兴趣,激发阅读。
1、榜样激励。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高尔基、毛泽东、老舍、叶圣陶、冰心;也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2、巧设悬念。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这些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渲讲,孩子们很快就进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3、故事引路。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让孩子轮流上台讲故事。孩子们的表现欲都很强。为了讲出精彩引人的故事,他们自然会去翻阅大量的书籍。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也会对听故事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老师从而告诉孩子,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
二、推荐读物,引导阅读。
1、推荐合适的书籍。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我们不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肯去吟诵“之乎者也”,也不妄想他们会去玩弄“科学家”的天文数字。只有《天方夜潭》才是他们一千零一夜的美梦,只有《安徒生的童话》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因此,我们只有向学生推荐那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学生的心灵息息相通的书籍,学生才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  
2、选择合适的报刊。指导学生选择报刊,必须注意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的报刊更应注意适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不能拿“毒花”去喂饱我们的孩子。众所周知,诸如《童话大王》《故事会》《小学生周报》《小读者》等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少儿读物,均是孩子们爱看的“花”。我们要让孩子在这样的“花丛”中健康成长。
3、引导广泛地阅读。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指导孩子选择课外读物的“金口玉言”。我们只有指导孩子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三、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孩子如果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孩子凭着兴趣,有生动情节的内容才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这样的读书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不仅要爱读,而且要会读。我们应该向孩子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需要,选择有关书报或其有关部分让孩子阅读,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让孩子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又比如,我们学习了《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后,指导孩子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指导孩子精读,要求孩子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孩子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法。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孩子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2)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3)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断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四、创设条件,保障阅读。
1、建立“三级书库”。一是要充实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学校要逐年增购一些优质书籍,以满足孩子阅读的需要。二是要建立班级图书角。我们可以在班级开展师生每人“捐献一本书”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室也可以出借一部分书籍,以充实班级图书角。同时各班选出2—3名好读书,责任心强的孩子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管理、借阅工作。班级之间还可以进行“图书漂流”活动,拓展书源,让孩子有书可读。三是要帮助孩子建立家庭小书库。我们可以建议家长一个月左右与孩子逛一次书店,根据学校推荐的书目自主选购书籍,与孩子一起读书,以营造亲子读书氛围。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除了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还应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孩子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我们学校提倡“一日三读”:每天在家进行20分钟的晨读;早晨到校进班后进行10分钟的早读;晚上在家进行30分钟的晚读,保证孩子每天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并请家长配合,监督孩子完成阅读任务。
五、丰富活动,促进阅读。
1、开展古诗词背诵晋级活动。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孩子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开展古诗词背诵晋级活动。孩子每背完20首古诗词,经学习小组、老师检查合格后就可晋级。在进行诗词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孩子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孩子能上口,有滋味就行。古语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孩子古诗词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语文素养也就自然形成。
2、开展课外阅读晋级活动。
除了开展古诗词背诵晋级活动,我们学校还开展课外阅读晋级活动。孩子每完成一定的阅读量,经学习小组、老师检查合格后就可晋级。我们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外阅读比赛,看看哪一组的孩子晋级得最快,晋级的人数最多。这样不仅引发了孩子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孩子们互相鼓励,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使“读好书、好读书”在班内蔚然成风.
3、提供展示读书成果平台。
孩子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设计多层面的展示学生读书成果的平台,包括学校层面、年段层面、班级层面。
(1)评比活动要丰富。学校每学年可以评选“古诗背诵之星”“阅读之星”“书香班级”;还可以经常举行孩子制作的书签、读书小报、读书笔记等展评活动。
(2)竞赛形式要多样。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竞赛活动,如:班级经典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古诗配画比赛、作文竞赛、课本剧表演比赛等,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总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让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这是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一条捷径,也是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