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该如何提升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如题所述

作为教师,提升小学德育的实效性的方法有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问题和心理;搭建学生自主道德学习的有效支架;促进情感、认知和行动的融合互动等。

一、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问题和心理

德育课程实效性偏低的第一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真实生活、问题和心理的了解与把握。如果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问题和心理,那么就可能造成“教育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层面,学生学习到仅仅是抽象的道理”的状况。

虽然抽象的道理也能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正如杜威所言往往是“微弱的”“间接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常常抱怨德育课程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

二、搭建学生自主道德学习的有效支架

提升小学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另一个路径是关注学生道德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发挥他们自主道德学习的作用。高德胜教授曾指出,这套教材的设计非常关注学生的道德学习,并以学习活动为中心来建构教材。可以说关注学生的自主道德学习为提升本课程的实效性指明了新的方向。

三、促进情感、认知和行动的融合互动

德育课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类的目标。因此,编写组认为应该在情感、认知和行动的融合互动中提升这类目标的实效性。

(一)抓住学生的天然情感线索初步实现这类目标,并激发认知和行动的需求

要想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类目标的实效性,首先应该抓住实现这类目标的天然情感线索。因为借助学生天然的情感线索就可以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相关生活经验,并凝聚这些生活经验,进而初步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类的目标。

(二)在学生的理性认识中,深化之前的情感并进一步引导行动

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类的目标而言,除了要抓住天然的情感线索外,还应关注学生理性认识的作用。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巩固和深化离不开理性思考的作用。

(三)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实现情感的表达并巩固认知

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类目标的实现而言,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初步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的层面,还需要为学生的情感提供一个行动的路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