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绘画的中西融合

如题所述

陈传席在《谈当前中国画坛的几个问题》一文的开篇写道:“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中国画创作中的中西融合、中西结合这一问题。原来对中西融合、中西结合我没有反对,也没有赞成,觉得没有什么问题。最近才发现这是个问题,需要很好地研究。”
  实际上,有不少有责任感的中国画画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中西融合、中西结合是个大课题。中国画非要融合西方绘画才能发展吗?一味讲结合,是否会影响或阻碍中国画的发展?我想,这不仅仅是艺术评论界的研究范畴,更是每个画家应明确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西方绘画大量涌入中国,绘画界逐渐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新格局。多种艺术形式的碰撞造成了对中国画认识上的模糊,甚至使中国画在某些方面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态势。
  中国画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性不可改变。如果一味求变,就会像整容后的美女,不知像谁了。简单用“拿来主义”接轨、嫁接中国画,最终只能将好端端的中国画变得面目全非。我不拒绝新鲜事物,但我认为在接受的过程中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把别人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绝不能被其俘虏。正如陈传席在文章中所说:“外国在吸收中国东西的时候从来不讲西中结合、西中合璧。西方人看重自己的艺术,看重自己的民族,但不保守。他们认为,吸收一点中国艺术来发展自己的艺术,并不是要把自己的艺术变成半西半中的东西。他们要的还是自己民族的艺术。因而不必大惊小怪地称之为‘中西合璧’,更非‘中西结合’。”
  现在,无论是在展览上还是在报纸上,出现了大量中不中、西不西的美术作品,严重损害了中国画的民族性,更误导了一大批“抵抗力弱的”画家。尤其是对一些传统基础不扎实的年轻画家而言,影响甚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画、什么是西画,切勿过分强调中西融合、中西结合。国画家们应加深对中国画的研究,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近几年,我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中国画进行深入研究,以类似教科书的体例撰写了一部《山水问道》。我翻阅了大量资料,边学习边体悟。中国画与世界接轨的方式是否正确?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学习西画的人多了,抑或是中国画确实到了改变性质的时候?我相信,有许多画家也如我一样,在彷徨中思考。追溯历史,是谁第一个把西方绘画引进中国、第一个把西方绘画搬进中国课堂?以前,我一直认为中西融合、中西结合是徐悲鸿提出的;但通过陈传席的文章,我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画的创新是在误传中发生了质的变化。
  我重新翻阅徐悲鸿的作品。《九方皋》《愚公移山》《孔子讲学》《巴人汲水》等,多以线条勾勒,背景以水墨为主,体现出作者扎实的中国画笔墨功力、强烈的民族特征和深厚的艺术文脉,更有一股唐宋时期的大气象扑面而来。徐悲鸿曾说:“我主张保留旧形式,必须参入新精神。用新形式表现,也须显出旧精神。”这段话是徐悲鸿对中国画之“传统”与“创新”辩证关系的完美诠释。
  中国画是中国国粹,有几千年的灿烂辉煌的历史。其以道家思想的哲学观点为指导,重写意、讲精神,有着极深的内涵和底蕴;而西方绘画是表象的、具体的、写实的,反映的是客观世界。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有着本质区别。
  发展中国画,要站在前人肩上创新。简单地把西方绘画和中国画捏在一起,或者直接拿过西方绘画进行嫁接,都不是合适的方法。这一问题有赖于所有国画家共同探索。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中国画。
  中国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传承性。它是一种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及宣纸或绢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它以儒、释、道为指归,表现的不是一般的审美活动,而是一种精神方式。中国画“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通过笔墨描绘天地万物和表现主观情思,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彰显画家内在魅力和气质。中国画的基础是哲学,而西方绘画的基础是自然科学。中国画讲究写意、写神,塑造的形象是似与不似的辩证统一体;而西方绘画注重写实、写形,讲究焦点透视。因此,中西绘画在根本处就截然相反,且各有其极致,硬要结合只会贻笑大方。
  中国画不以表象的物为依托。它是一条通往“天人合一”的神秘之道、一条由物象转化为意象的精神之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意会之则近,以言状之则远。我认为,中国画是比西方绘画更上一个层次的绘画形式。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气韵、格调等完全能征服“别人”。西方美术讲究造型、光感和自然科学,而中国画可以直接上升到意识、上升到精神,用大脑中的思想和特有的表现形式及技巧去完成。
  中国画博大精深,难道不够我们去研究吗?“清初四王”坚守传统,属于保守派,但他们都有各自的风格。石涛叛逆传统,但他依然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变化发展,一管笔营造出多种艺术形式。黄宾虹的画也是由传统而来。虽然在当时许多人接受不了,但经过冷静思考和时间考验,人们发现其作品中有很多深奥的东西。傅抱石开创的“抱石皴”,是在前人皴法上的突破,依然没有偏离中国画的方向。以上例子,同样是创新、发展,非但没有脱离中国画的笔墨,而且使中国画在不同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所以,那些“中国画穷途末日”“山水画已到尽头”的言论,都是画家为自己不深入研究中国画找的借口。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古人之精华,发展中国画。若能有所突破,哪怕一点点,也是非常可贵的。
  其次,要了解目前中国画某些方面出现偏离发展方向倾向的几个问题。
  部分画家缺乏对中国画深度的了解和认识,中国画理论基础和笔墨基本功不扎实,没有理清什么是中国画,短期行为、意识流的思想比较严重,没有作为中国画家的职业责任感,这类现象占的比例比较大。还有相当一部分画家原本就是学习西画的,在转型的过程中无意把西画元素带入了中国画(这个问题源于大专美术院校的教学出现了偏差)。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我们刻意强调中西融合、中西结合,就会降低中国画的品位,亵渎中国画的本质。在这里我申明一下,我不是贬低西方绘画,而是反对把中国画搞得不伦不类、不中不西。先辈们留给我们一大笔遗产,若让自己毁了,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是两座并峙的高峰,为什么非要刻意“融合”“结合”呢?我们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让西方了解我们的国画上,不能为了让西方看懂我们的国画而改变自己。事实不应该是这样,也不能这样!
  中国画的精神是至高的,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每一个时期的绘画风格和流向都有每一个时期的特点。
  我们要真正理解“笔墨当随时代”的含义,并不是国门打开了,中国画就要朝西方绘画的方向发展。“笔墨”既有传统性,又有现代性。“时代”是强调新时期精神,反映新时期面貌,并不是把他国的东西搬进来。所以,我们要坚守本国文化,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是有了肯德基、麦当劳,所有人就都会去吃洋快餐。事实上我们仍然保持着中餐的饮食习惯,保持着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就是民族特点。
  中国画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画要想走向世界,必须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点,必须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所以我们要坚守中国画底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国画不是与西方融合才能走向世界,而是特点越鲜明越能走向世界。就像一个画家,个性越强烈,越能产生自己的绘画语言。为此,我们不能随意融合,不能随意嫁接,更不能跟在西方绘画后面跑。
  最后,无论是画家,还是评论家,都要了解中国画从起源到发展再到巅峰的全过程,真正理解中国画,掌握中国画的精髓,做一个地道的画中国画的画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