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词为何如此惆怅?

在古诗的韵味中我与你相遇,,是否是渊源,我深深的喜爱着你,你却是如此伤感,追忆,心痛

中外历史上,作为一代帝王、国主而在位亡国者,不乏其人。他们大多被钉在耻辱柱上,经受历史的评论与谴责,遭受后人的鄙视和唾骂。但李煜却是例外。 作为南唐国主,无疑李煜是相当失败的一代君王。但是我们不能责备李煜太无能,太软弱,不是治国之才。他是个真正的文人,走上南唐国主的位子是历史的误会,是他曾力辞不掉的。如果说同是亡国被掳的刘禅、陈叔宝是令人不齿的话,那么李煜则是令人同情的,因为他没有奴颜婢膝,而是知耻守志,他亡国而未亡心,丧失国土而未丧失人格;更因为他为后世留下了真实的同时也是不朽的词章,将一腔故国之思写入词中。 李煜善写愁,这与他的所处的环境脱离不开。 在深院,处西楼,值清秋,听梧桐,对眉月,适孤零。他不得不愁。 愁本来是一种很抽象的情感,历代文人都努力的将心中的愁思具体而形象的写出。唐代李白的“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喻愁之长;宋代秦观的“天边丝雨细如愁”,喻愁之细;周邦颜的“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喻愁之急;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愁之广,之多,之久;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舟,载不动,许多愁”,喻愁之重。 而李煜的愁来得更激烈,更奔涌。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春草之无垠,暗喻离别之绵缈悠长;以春草之葳,暗喻离恨之强烈郁勃;以春草之浓密,暗喻离恨之郁结心中;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时的他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别国北上的无奈,深院软禁的清冷,究竟是什么样的愁,是什么样的滋味,难以名状;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锺嵘在《诗品》中说“使贫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的确,在艰辛幽寂的生活中,“诗可以怨”。对于李煜来讲,无论怎样写词,他心中的愁恨都没有片刻的隐化、消散,相反随着时间而不断的加深,加重。此一句便是代表。 月色溶溶夜夜光,春花艳艳日日新,可这日日夜夜带给他的就是永无休止的悲哀!就像那日夜不停而东流的长江,像一切流淌不尽的江河水! 有人说,是亡国的深仇巨恨成就了李煜的文字,李煜最纯真,这使得他的词很感人;但是,李煜的成就不能只归于他的纯情和天真。如果没有南唐国的终结,就不会有成为囚徒的李煜,不会玉成他词作的升华:如果没有从帝王到囚徒这沧桑的巨变、高岸为谷的惨痛,李煜又怎能写下这一字一泪又是一字一珠的词章呢? 正如清代评论家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
记得采纳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9-23
他之所以伤感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内忧外患,可他却无力改变现状,只得把酒言欢,他秉性多情,具有诗人的情操与才华,不愿意过那种生活!亡国后他无力排解心中郁闷,写出大量的伤感惆怅的作品! 其中大小周后的出现,多情的性格造就出婉约华美浪漫的诗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