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改革的?

如题所述

  最早是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改革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部署。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面向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经过10年努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2979万人,是1998年的3.8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比1998年增长14.4个百分点,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达9830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9.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措施,逐步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扩建形成了一批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新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创造性地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招生与毕业生就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民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2001年出台的“4号文件”和2005年发布的“1号文件”,以及2004年年底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均为加强高校教学工作、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生命线”的基本认识逐步确立。
  2007年1月25日,一场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吸引了国内外数百家媒体关注的目光。会议内容是国家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国内高教界称之为“质量工程”。这是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是直接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中央财政为此投入25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财政用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最大的一笔专项投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06
1985年开始 这一年国务院发了一个文件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第2个回答  2011-10-06
1999年是扩招开始的一年。通常把1999年之前称为前毕业生时代,1999年之后称为后毕业生时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0-05
又是这个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