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哪些谋士?

如题所述

曹操所有智囊一览
智囊中包含:骨干谋士、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直到曹操去世为止,共有一百零二人 骨干谋士九人: 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司马懿(晚期) 重要谋士三十六人: 陈群、华歆、钟鹞、满宠、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贾逵、杜几、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王桀、蒯越、张既、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许攸、郭淮。 其他谋士及椽属五十七人: 严象、袁涣、张范、凉茂、国渊、何夔、徐奕、邢颙、鲍勋、刘放、刘资、梁习、温恢、郑浑、卫凯、刘廙、徐干、陈琳、阮瑀、应瑒、刘桢、繁钦、路粹、徐宣、卫瑧、卢毓、戴乾、和恰、常林、杨俊、裴潜、崔林、高柔、孙礼、王观、高堂隆、牵招、徐邈、胡质 王昶、戴陵、郭湛、薛洪、董蒙、傅异、王选、张承、任藩、傅干、侯生、荀悦、成公英、贾洪、薛夏、令狐邵、刘馝、魏讽(后造反) 韩暨:字公至,南阳堵阳人,做水排,使效益三倍于马排。 丁廙:字敬礼,丁仪之弟,曾助国渊破谤书案,因此显名,后向曹操揭发过刘桢偷看甄氏。因兄于曹丕不睦。 严象:奉曹操之命,举孙权为茂才,后被李术所杀,孙权起兵,为其报仇。 袁涣:袁涣宇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有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独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祖父歆,为汉司徒。父延,为太尉。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太祖征伐,常令范及gfjdzfhad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谘此二人。 凉茂:凉茂字伯方,山阳昌邑人也。劝公孙度不要谋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03
首页 | 问策 | 游戏 | 文史 | 人物 | 图鉴 | 图库 | 书库 | 下载 | 碟报 | 商城

恢复默认设置
登录注册 搜索论坛状态论坛展区道具中心版主评定友盟电台
体育博彩

友盟社区我能做什么
讨论历史 / 学术研究

中华友盟论坛 → 史镜今鉴(雍州) → 三国历史 → [原创]曹魏人气五谋士乱谈
您是本帖的第 129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原创]曹魏人气五谋士乱谈近无命

等级:从六品
威望:1
文章:1154
积分:3000
门派:魏
注册:2006年1月18日楼主

--------------------------------------------------------------------------------
[原创]曹魏人气五谋士乱谈曹 魏 人 气 五 谋 士 乱 谈

谋士、军师、智将?应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定义曹魏阵营的智囊团呢?也许答案莫衷一是,各人心中自有明镜。而今天笔者的切入点,是从人气这一角度来煮酒论谋士。在开篇之前,让笔者先乱谈几句,那就是政治与智力的区别。把政治与智力分别对待可以说是三国志系列游戏对广大三国迷的一次洗脑。如果你到现在只玩过三国群英传系列,只知道武力与智力两项数值的话,那你对笔者以下的讨论就要大大地不认同了。
不可否认的是,政治能力必然要受到智力的影响,然而更多地时候,智力是先天的,而政治能力靠的是后天的学习与修为。三国史上自以为“智”高无上而“情商”低下,最后死不瞑目的大有人在:扬修、祢衡、许攸、马谡无一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相比与天马行空的智力,政治能力则是无形的,政治家往往不像智囊团那样可以想出天马行空的计谋来。政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作。政治能力的贡献也往往要在长远之后才会体现出来。而最后一锤定音的人反而往往不是贡献最大的人。有时候甚至是要在政治家死后十几年,我们才可以看到他的贡献。这就像体育比赛中后卫与前锋的关系,大家对射门进球者如数家珍,然而对于后勤保障的队员却往往被忽略了。
这也是为什么谋士的人气普遍不如武将高的原因了。因为谋士的诸多功劳,不是被算在了依计行事的武将身上,就是被算在了控制大局的主公都督身上。所以孙刘联盟的最大功臣鲁子敬常常被人忘却,定军山第一功臣法正也只是最近才略有人气,更不用说攻破袁绍攻臣之一的许攸,其人气与十利十不利的郭嘉郭奉孝是相比真是望尘莫及。
再说曹操谋士集团中的谋士们人气普遍不如其他两国谋士的原因。再说明一下,我这里说的是人气。不是人物的实力。论人气,荀彧程昱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周瑜、陆逊以及刘备这边的卧龙、凤雏。
其实会出现这个情况,那是因为谋士与军师、智将的不同。曹操手下多谋士,那就像参谋一样,是出谋划策,只是向曹操提建议的,最后的决定权依然在曹操手里。所以曹操手下的谋士本身是没有兵权的。就算历史上荀彧保兖州,那兵权也在夏侯敦手里。而吴、蜀则不同。吴国的都督、蜀国的军师,那都是本身就受了主公的委托,掌握着兵权的。周瑜也好,诸葛亮也好,他们都是自己有权力调兵遣将的,他们是被主公委任了的军师。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已经不是单纯的谋士了。所以诸葛亮等人就站到了离第一线更近的战场上,而他们的人气也就不会被主公夺去了。
不过其实呢,笔者在下面提到的五人,也并不全是曹操手下谋士。其实就历史贡献来讲,曹操手下五谋士毫无疑问就是:郭嘉、二荀、贾诩、程昱。不过今天我们不妨换换口味吧(其实只替代了一个而已)!

郭 嘉
“若郭奉孝在,我安有此残败,哀栽奉孝,痛栽奉孝,惜栽奉孝……”相信曹操在南郡如此落泪时,他身边的几个谋士都要不由地心中一紧吧。当然这是演义情节。而且郭嘉即使当时未死,会不会有赤壁这一败也依然是一个未知数。然而郭嘉的人气,却是凭着这种无限的可能性一路飙升,可以说无数的“如果”成就了郭嘉的人气。有时候死得早也是一种幸福啊。像程昱老儿辛苦为曹魏卖命了一生,可这后世的英名,依然无法和郭嘉相抗衡啊。
郭嘉的人气什么时候高起来的,似乎也无从考察,笔者只记得自己对郭嘉萌生爱意(不要想歪)正是在三国志曹操传这游戏里。当时为平定河北,郭嘉带病坚持从军作战,最后遗策定辽东。虽然“遁甲天书”到底是否为郭嘉所作还不清楚,然而曹操传中把郭嘉这个人物算是画龙点睛了。这个早死的谋士从此美名天下。无论是后来曹操赤壁大败,还是西凉大败,曹操无时不想到郭嘉。于是郭嘉的名声变得越来越神乎其神。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与日俱增。在不经意间,这个谋士的人气已经技压群雄,达到了曹魏众谋士之首。
正所谓物极必反。当越来越多的小白为了追捧郭嘉而贬低曹操手下的其他众多功臣时,真正的有识之士们开始忍不住了。所以现在“扒郭嘉皮”的也大有人在,其实这反而是从另一个方面突出了郭嘉的人气。
笔者先说演义。其实罗贯中也算对得起郭嘉了。比起对程昱、贾诩等人来,郭嘉在演义中并没有人品上的什么问题。然而从郭嘉跟随曹操一直到平定北方郭嘉去世。在这期间郭嘉有什么作为呢:十胜十败,那是抄了荀彧的四胜论;料死孙策,那他是不是和于吉有一腿;遗计定辽东,可这计没用上啊!
反而是在曹操官渡与袁绍鏖战时,是刘晔荀攸程昱等人出来献计献策,却不见了郭嘉的踪影。还有之前的讨张绣,那多是荀攸的功劳;讨袁术,又是荀攸的建言,灭吕布则是荀彧的功劳。这时候郭嘉跑到哪里去了?要是论政治能力,郭嘉更加不能与荀彧相比了。
再看历史,历史上郭嘉依然没有多少具体的作为,而且郭嘉作为荀彧举荐的人才,其个人的政治抱负也应该和荀彧等人是同一立场的。所以从赤壁之战时曹操已经把荀彧等颍川谋士集团排挤出去可以看出,即使当时曹操带上郭嘉,也并不一定会听他的话了。而且郭嘉的下场也大抵会步二荀的后尘。因为从郭嘉的政治抱负看。他也不大会赞成曹操的称王称霸的做法的。所以产生矛盾也是必然。那么曹操会不会再像往日一样对待郭嘉也是难说了。
说了那么多郭嘉的不好。其实不是要否定郭嘉。相反,郭嘉虽然在具体的战术素养上比不过程昱刘烨等人。然而郭嘉有两点却是曹魏其他谋士所不具备的:一是郭嘉高屋建瓴的大局观,二是郭嘉对人心的准确判断。尤其是第二点:郭嘉作为曹操的谋士之一,却能让曹操言听计从,这一点其他谋士却是做不到的。如果曹操对郭嘉的信任能放到程昱身上,在赤壁也不至于有此大败。所以一个谋士不只在于展现自己的才华,能让主公听得进自己的意见则又是另外一门艺术。而像扬修这样自以为聪明,结果不但没能让主公听自己的,反而让主公把自己给杀了的这种“聪明人”,是连谋士也算不上的。
所以郭嘉强,强就强在他能博得曹操的信任,强就强在他能在主公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连曹操到后来也一直对郭嘉念念不忘。因为曹操也在思念这一份信任。
最后,把话题拉回到人气上来。从上面的分析大家也不难看出,郭嘉的综合实力其实并不比二荀贾诩等人高多少。而且郭嘉有生之年十分可惜地没有遇到一个像样的对手。好不容易有贾诩这个对手,也错过了。所以郭嘉在生前许多方面只不过是决定了一下大战略,却没有一次让奉孝单独展现身手的机会,从而也没有办法让我们后人看到这位“奇谋者”最大的能力。而在郭嘉死后,曹操手下再没有出现与之相类似的人物,可以博得曹操如此信任的人物消失了。于是大家不免在曹操的一次次危机中大呼:“如果郭嘉在就好了。”
所以说,这种无限的可能性成就了郭嘉的人气。赤壁失败了,于是曹操想到了郭嘉,如果赤壁之战成功了,也许曹操也不会惦记郭奉孝了吧。如果郭嘉活到像程昱那么大的年纪,难保自己没有失策的时候,而他的人气也不一定有现在这么高了,而且有可能最后还会不得善终。所以说,郭嘉的壮烈一死与无限可能性成就了他的人气。现在笔者也生怕郭嘉这小白脸了成了谋士之中的“赵云”。被众多小白所追捧,不知道郭奉孝在天之灵是什么感想呢?

司 马 懿
为什么会冒出一个司马懿来呢?那么笔者要吼一声:有人怀疑司马懿不是曹魏属下的军师吗?虽然司马懿的两个儿子有当皇帝的野心,可是司马懿学曹操却是学到了家,一直到死也没有去称帝,虽然他的野心依然是昭然若揭的。
按照笔者开篇中的讨论,其实司马懿也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谋士。算他是一个军师倒有些准确。对于单独领兵打仗的司马懿来说,算他是一个大将也不为过。
至于司马懿的能力,那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剥掉老罗对诸葛亮神化的皮,司马懿的能力也许都要略高于诸葛亮。能够与诸葛亮唱上对台戏的可都是狠角色啊,前期的周瑜,后期的司马懿,都是不可忽视的人杰啊。
所以司马懿的人气是实打实的,是由他的能力决定的。这个老家伙从北打到南,从东打到西,无论是三个月平辽东,还是先斩后奏灭孟达,或者是宛城鏖兵对孙吴。他的战绩无一不显示着智谋的光彩。也许在后期的三国舞台上,也只有诸葛亮有资格与司马懿叫板了。
当然司马懿人气上升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司马懿在三国无双这种“武戏”里粉墨登场,成为曹魏唯一的谋士身份武将。那个年轻有为的帅哥形象,那段响彻天际的傲天长笑,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一身蓝装,一把黑扇的衬托之下,一个誓要逆天而行的野心家跃然我们眼前。我们惊于司马懿仲达的那份自信,我们拜倒在他的执着之下。于是司马懿的人气一路聚集。谁也没有办法否认被他的激情所感染了。那种藐视天下的自信本身就让多少人屈服了。
可以说在三国无双里的司马懿形象彻底颠覆了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的迂腐陈旧的形象。于是在支持司马懿的众拥趸中又多了一支队伍:那就是被司马懿的自信所俘虏的一支。原来支持司马懿喜爱司马懿的多是崇尚厚黑、城府的人们。他们佩服于司马懿的那份蓄势待发的那份沉着冷静。而游戏中的司马懿却给人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算是对年轻时的司马懿形象的一次完美补完吧。通过三国无双,司马懿的形象被大大地丰富了,无论是他少时的轻狂、老时的沉稳,都是那么地富有魅力,不由让人着迷啊。
当然把司马懿放在这里讨论谋士的人气其实算是作弊的。因为别的谋士都没有单独带兵打仗的机会。这一点上战功多多的司马懿实在是占了不小的便宜,就光凭借这丰厚的战功,司马懿已经胜过其他几位“纸上谈兵”的谋士了。还好的是司马懿所固有的那股老奸巨滑的形象和迂腐的作风又抵消了他的一部分人气。正好扯个平手,放在第二位了。

贾 诩
这家伙一出名,那真是势如破竹,挡也挡不住的。看来贾诩就是这个没有人挡得住的人了。
其实贾诩出名都不是出在他在曹操手下干的活。早在他加入曹操集团之前,他就已经名声在外了。甚至许多极端分子都把贾诩这个乱臣贼子当作“五胡乱华”的如作俑者。这个始作俑者的名头是不是应该套在贾诩身上不是今天文本想讨论的。本文只是想说,只有出了名的人才会被众人诽谤,屈原大大说得好啊“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就是这个原理了。
其实贾文和成名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有更多人正在认同贾诩在那个乱世为人处事的准则。在这一点上,贾诩人气上升的原因和曹操有异曲同工之处。
贾诩聪明不聪明,他有没有谋?这些问题都是毫无疑问的。没有这些东西作敲门砖,曹操是不会收他的,曹丕也不会尊他的。如果说郭嘉是在谋主,司马懿是在谋天下,那么贾诩就一直在“谋己”。毫无疑问,贾文和是曹操手下众谋士中谋己谋得最到位的。比起死不得其所的二彧,比起自恃清高的许攸杨修,比起不知保养身体的郭嘉戏志才,贾文和明显得更懂得如何“照顾”自己。
无论是当初在董卓朝廷里,还后来辗转到张绣手下,贾文和一直都将自己放在一个十分安全的位置。也许一直有人在想,为什么贾诩到了曹操手下后就像人间蒸发了一般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之上。其实笔者认为这和贾诩“谋己”是分不开的。以贾诩的智慧,不可能不知道曹操集团的潜力,不可能看不出曹操的野心,不可能不了解曹操的脾气。
作为一代鬼谋,也许自从贾诩决定加入曹操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贾诩这一鬼谋退出历史舞台。他自己也许也是这么决定的吧。也许贾文和投降曹操之时,就不想再四处漂泊,不想在乱世之中浮沉,而想追求后半生的安定了吧。所以他投靠了曹操,并开始他的政治生涯,而作为谋士的贾诩,在那一刻已经死去了。
在贾诩加入曹操阵营之后,唯一让大家记得的表现大约是他扶植曹丕时的表现吧。在这次较量中,稳重的贾文和又一次打败了自命不凡的杨修。可怜的杨修,最终为自己的聪明送了命。而贾诩的这次胜利也为他的寿终正寝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虽然贾文和“谋己”的能力十分出众,然而在历史上相当一段时间之内。贾诩这种自私的行为一直是被当时的道德观念嗤之以鼻的。所以贾诩也一直处在三国主流眼线的关注之外,他也是直到最近才算是被人从故纸堆里挖掘了出来,并前前后后地表扬了一番,而他的人气,也由于这样的宣传而一路上升,排入了今天的谋士人气榜。
可以说贾诩这种“谋己”的做法是符合现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的。于是贾诩火了,他的人气蒸蒸日上,贾诩在天之灵也终于可以瞑目了。所以说贾诩的人气上升的理由与曹操是一样的:对于现在这个残酷的社会而言,满口道德仁义只会让我们呕吐,像贾诩这样懂得自我保护的人才让我们感到他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情感,有欲望,却又有自制,有智慧的人。于是贾诩的“谋己”大大地拉近了一代谋士和我们的历史距离,也使贾诩成为我们所敬佩的谋士之一,贾文和的人气也便这样飞升上去了,一直压过可怜的程昱,甚至二彧。当然贾诩自身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所有的人气,都是要以能力为基础的。

荀 彧
这个作为曹操手下政治第一,眼光第一,远见第一的人。却这样一直被遗忘,这是十分不公平的。还好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文若对曹操集团的重要性了。文若的人气也在稳步回升。可以说喜欢文若的人都是理性的,睿智的,深思熟虑的。
文若的贡献,其实已经被说过许多了,无论是历史上还是演中都强调了文若在曹操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自从曹操起家之后,荀家的两人就投入到曹操麾下,一个统筹后方一个随主从征,为曹操辛苦了一生。而荀文若无疑就是主内的。也正是因为他主内,所以他真的是很少有出场的机会,尤其在演义中出场就更少了。我们最多地能看到的也不过是文若写给曹操的书信之类的片段了。
自从曹操起家之时,文若就是负责给曹操看家的。在兖州吕布叛乱的那一段时间里,文若好不容易抓住机会展现了一次他的智谋和才华,与夏侯敦一齐努力,终于为曹操保住了三座城。然而对兖州战役,大家还是把眼光更多地放到了夏侯敦身上,而常常忽略了文若所起的作用。唉,可怜的文若难得有一次表现的机会,却又被敦哥抢去了风头。
之后荀彧一直坐阵许昌,负责后勤工作和粮草的维护,他的官职也是曹操手下众谋士中升迁最快的。然而随着文若官职的上升,他的身影也似乎消失去深宫朝廷之中,消失在众人的眼前。文若兄终于是走入了幕后工作。曹操后来的一场场胜利,又有哪一场离得开文若的后方支持呢。当然我们总算还在官渡之战前看到了荀文若的四胜论,然而就连这一点,都被郭嘉抢了去发酵成十胜论。而这其中的功劳,也都变成了郭嘉的了。荀彧就这样又一次被遗忘了。
可以说荀彧人气不足的原因就在于曹操对他的定位。和他的侄子荀攸一样,注定只是站在幕后的工作者,甚至比他侄子站在更幕后。所以说更多的人只注意到的是曹操在阵前英明决断,只看到五子良将在阵前冲杀,然而这粮草是如何保证的,奉主上以从民望是谁提出的,荀攸、郭嘉、戏志才是被推荐的。这些都没有人注意到。政治性谋士的历史角色决定了文若的人气不足,能够明白文若功劳并且会去喜欢文若的人,都是内向的人吧。
当然也许笔者今天这里谈谋士的人气本身也是对在以小人之人度君子之腹吧。因为当荀彧他们选择谋士之路时,他们就没有想到要扬名天下了吧。

荀 攸
荀家两人都是工作十分出色的人才啊,不知道是不是有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且荀攸这个侄子的年纪居然叔叔还要大,当然这和那个年代早婚早育有关系。呃……闲话也不多说了。说起荀攸身为一个谋士对曹魏所做的贡献,那是不可磨灭地排在前几位的。不过比起政治能力更强的荀彧来,荀攸在具体战术谋略上要更胜一筹。所以荀攸也是一直跟在曹操左右的随军参谋——“从军祭酒”,而不像他叔叔那样常常是坐阵后方的。这一点荀攸是与程昱相接近的。所以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三国演义中,这两位人物倒是常常出现在老罗字里行间,然而他们的人气一直不足也正是由于他们总是跟随在曹操左右,总是提建议,提到得多了,提得曹操听不进他们的意见了,提到他们人气也没有了。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吃力不讨好吗?
不是也有学者分析说,曹操只有在众谋士的意见和自己心中所想一致时才会听从众谋士的意见,如果众谋士的意见和自己心中所想不同,那么曹操也未必听从谋士们的建议。所以,当曹操的计谋取得成功时,谋士们的功劳被算到了曹操头上,而当曹操的计谋失败时,谋士们又背上了没有苦谏没有劝阻的罪名。可以说在曹操手下干活,真是里外不是人啊。曹操的众谋士中由于这个原因而人气下降的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程昱,其次就是荀攸了。
其实无论是宛城三证张绣也好,还是与袁绍的几次交战也好,或者是与袁术、吕布的战斗,只要我们仔细寻找,荀攸活跃的身影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然而曹操在证张绣时与战袁绍时完全是两种心态,于是曹操对荀攸所提出的建议的态度也完全不同,其最终导致的战争的结果也完全不同。证张绣三次失利,最终还是张绣自己投降的;战袁绍时处处不利,曹操却能听从建议,群策群力战胜强敌。
所以说作为军师的谋士是更容易成名的,比如诸葛亮、司马懿。因为他们是直接领兵打仗的,而作为参谋的谋士却常常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因为他们总是只在幕后工作,按游戏里常说的一句话,他们只是负责补血补气的“奶妈”型角色,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却总是在成功之后被人遗忘。而荀攸也正是这样的角色。在三国无双这类的游戏里像他这样的人物是没有可能成为主角的,在三国志、曹操传之类的游戏里,他也只能作为“百出”或者“道士”之类的“奶妈”角色出场,永远只有跟在主将后面辅助的命运。荀攸的能力并不弱,智力并不差,然而名气却并不响亮。说到荀攸,大家只知道他是一个强力军师,对他的事迹却说不出几样来,甚至还没有杨修的小聪明传的那么“声名远扬”。
所以说荀攸为他的主公牺牲了,为汉室牺牲了,演义和历史上,公达兄都是郁郁而终,在此笔者也不免感叹,也许这就是荀家二人的命运也未可知。
第2个回答  2007-09-02
智囊中包含:骨干谋士、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直到曹操去世为止,共有一百零二人 。
骨干谋士九人:
荀彧(首席)、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司马懿
重要谋士三十六人:
陈群、华歆、钟鹞、满宠、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贾逵、杜几、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王桀、蒯越、张既、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许攸、郭淮。
第3个回答  2019-05-19
许攸 郭淮不够重要!!
第4个回答  2007-09-02
郭嘉 英年早逝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