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到底是怎样减配的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09
国内车企玩减配,那是司马昭之心,人人皆知的事。对车企来说,减配的终极目的是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利润和定价空间。对用户来说,减配有损自身利益,犹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欧洲高尔夫7生产线
  增和减是基于有对比的参照物,因此减配可分为两个维度:一是“中外差异”的地理维度,即国产版本与海外原版存在不一致;二是“新老差异”的时间维度,即新批次生产的车与老批次生产的车存在差异。

  减配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由有变冇”,**裸地将某零部件取消,大到后防撞梁,小到后备箱挂钩。二是“由好变孬”,采用更低端更省钱的技术、结构、工艺、材质、品牌。

  那么减配是在汽车诞生过程中哪个环节发生,又是谁打开了减配的潘多拉魔盒呢?

  
产品选型阶段,是“简配”不是减配

  全球车型在概念设计时会考虑到全球的需求情况,有的会设计不同版本的造型,有的会开发不同等级的装备。所以在引入中国时,早期有个关键节点,叫做“产品选型”。简单来说,就是在国外开发的所有装备中挑选适合中国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的配置。

  造型见仁见智,不存在减配一说。而在配置选型时则存在“简配”,所谓“简配”是指选取更简单(低端)的配置,或者干脆不选某些配置。

▲欧洲高尔夫7 1.2TSI和1.6TDI也是非独立悬架
  比如德国大众给高尔夫7开发了两套后悬架,在德国1.4T以下采用扭力梁非独立悬架,而1.4T及以上采用多连杆独立悬架。而国产高7,全系采用扭力梁。严格来说,这并不是减配,而是选用了简单版本的后悬架,其结构与欧版扭力梁并无差别。同样,凌渡和奥迪A3的第三代EA888 1.8T发动机也是采用低端版本,所以没有缸盖集成排气歧管和缸内双**这两项核心技术。

▲欧洲高尔夫7提供车道保持选配
  还有一种“简配”,是国外有的配置,国产后不提供。比如高7在德国有车道保持、交通标志识别、自动泊车、驾驶模式选择等锦上添花的配置,而国产高7统统没有。同样,这也不能算减配,因为这些配置在欧洲本来也不是标配。只是欧洲**方方地给用户提供选装,而国产后由于受众小、费用高、不达盈亏点等种种原因不提供给用户。

  所以说,合资公司在产品选型阶段“挑肥拣瘦”、“配置从简”的行为都不能叫减配,但可称之为“简配”。而国外的总部才是“简配”的始作俑者,同一个配置设计了简版、完整版和加强版,就是为了让合资公司“去繁求简”。

国产化开发阶段,真正减配的开始

  国产化的内容除了进口变国产、右舵改左舵之外,还有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做减法”。

▲欧洲高尔夫全系标配7气囊
  第一招,降低标准。通常发达国家对汽车排放标准、车内环保、安全配置的要求更为严格。所以那些超出“国内标准”的设计和配置,在国产化时将首当其冲被减掉。例如,高尔夫在欧洲全系标配头部气帘和驾驶员膝部气囊,在国内就被“拿下”。

  第二招,偷工减料。不同地区的用户对汽车的理解和要求不一样,欧洲要求品质高技术高,所以精品小车多;北美要求质量可靠舒适性好,所以质量稳定的日系卖得好。而中国用户更倾向于外观大气配置全,所以国产车的材料成本会向“拉长”和“配全”方面倾斜,同时品控和可靠性方面就有所牺牲。例如,国产斯柯达明锐取消了手套箱和车门储物空间植绒,变成硬邦邦的塑料。

▲欧版高尔夫7供应商
  第三招,选低价供应商,名牌变杂牌。中国是最大的汽车制造和销售国家,还有得天独厚的人力成本优势。不仅著名的零部件企业乐于在华建厂,也有不少的供应商。而在采购竞标时,车企倾向于选择体系内有价格优势的供应商,而非有品牌优势的供应商。例如,欧洲高7的尾灯是德国海拉生产,而国产后由常州星宇代工。轮胎也由米其林变成了韩泰。

  可见,国产化才是真正减配的开始,而且减配招数繁多。减配过程由合资公司主导,零部件供应商配合执行。

生命周期中持续不断的减配

  行业内有两个“潜规则”决定了减配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持之以恒的行为。
  第一,降成本是技术部门每年固定的核心KPI之一,所以每年都要挖空心思搞减配。甚至在设计之初就留有后手,故意留到以后再减,“让以后的日子更好过”。

  第二,采购部门在某些零部件招标时就明确要求供货价每年有固定降幅,导致供应商在后期迫不得已将零部件降低质量标准或放宽废品率标准。

▲2005年后高尔夫4的玻璃大灯改为塑料灯罩
  这就是为什么后期买的产品质量不如从前。熟悉高4的人会知道,08款和03款的质量相比差之甚远。

产品在售阶段,经销商也减配

  车生产完成后被运送到经销商,而经销商正是减配的最后“关卡”。他们的魔爪通常伸向随车附赠的可移动物品,例如,当年高6附赠的瓶起子就常常被经销商给“扣了”。所以,最后提车时还要小心经销商动手脚。

▲高尔夫6附赠的瓶起子
  减配是市场的选择,不减配定价高也难以走量,在减配和定价中找到平衡点才是赢家,因为合理的成本和健康的利润是企业长青的根基。但如果减配行为直接损害了用户的利益,那同时也损害了品牌的形象,属于捡芝麻丢西瓜,得不偿失。速腾就是鲜活的例子。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看到的不仅是减配的东西,还有车企造车的态度;最后敬告各位车企,降成本有必要也有风险,减配需谨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