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 诠释教育的力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放牛班的春天》—— 诠释教育的力量

有一位评论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不同于一般的用拼命煽情打造出来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这部电影 讲述了一位才华横溢但无处施展的的音乐家马修在一所“池塘畔底”任职助理教师期间的故事。

“池塘畔底”是一所再教育学校,这里“关押”着传统观念上的问题学生,他们调皮捣蛋、胡作非为、有性格缺陷等等。因此,校长制定了“行动——反应”,即犯错就处罚的严格、残酷的管理机制、被罚进行一个月的公共服务、取消所有语录活动体罚等等的不定期惩罚,这种管理机制是及时又有力度的,在这里他的教育方式只有一个:惩罚,带来的结果就是孩子们看不到人生的希望,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就是一名问题学生。

代课音乐老师马修的到来,第一次让这些孩子们感受到了平等民主的教育。

当他让孩子们写下自己将来的梦想时,教室里安静异常,没有人顽皮捣蛋都低着头一笔一划认真的写着,他们内心也充满了渴望和理想,只是因为教育制度才被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他让学生们进行的发泄出内心的活力,甚至有时有些放纵,在面对校长时首先想到的是保护着他们而不是与他们站到对立面去指责他们,并教会他们戴罪立功、将功补过的道理。

他包容着这些孩子,让他们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保护、被平等对待,去尽力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最终他将孩子们组成了合唱团,努力的用音乐和歌词使这些原本就单纯无害的孩子们更加健康、积极,激起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自我价值的认可。

幸运的是,这些孩子在马修老师的不懈努力和爱之下,不光合唱团办的有声有色,大家惊喜的发现孩子们的心态和延伸也有了变化,他们更加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

《放牛班的春天》的男主角莫朗奇是一个内向不爱表达,很敏感的人,他有着一双清澈干净的眼睛却是个“魔鬼”般的孩子。

但马修老师发现他是个音乐方面的天才,他有着姣好的嗓音、超强的乐感,所以对他进行了格外培养,并与莫朗奇的母亲进行交谈,希望与家长一起配合共同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

然而,内向莫朗奇的性格孤僻,为了维护属于自己东西,竟用墨水砸向与他妈妈交谈的马修老师,为此他也付出了一定代价——被合唱团开除。

但在给伯爵夫人演出的当天,马修读出了让莫朗奇眼神中流露出的渴望因此破例让他参加了。此时此刻的莫朗奇眼中流露出的是喜悦、骄傲,更多的我想是感激。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相信此时马修老师是真的走进了这个有着天使嗓音和面庞的小男孩心里。

另一个引起我注意的就是那个小小的、可爱的派皮诺。他从小失去了父母,胆小而寂寞经常被大孩子们欺负,考试时看不懂来自马修老师的提醒,甚至被同桌“5+3=53”的算法欺骗。

被大孩子们欺负,考试时看不懂来自马修老师的提醒,甚至被同桌“5+3=53”的算法欺骗。他每个周末都会抱着一只熊在学校门口等待爸爸来接他,我想这不仅仅是执着不死心,更是电影中对于希望的解读。即使被关在这种暴力、高压制度下的学校中,矮小懦弱甚至不算聪明的他仍然保持着人生的希望,影片的最后派皮诺跟随着被迫离职的马修离开“池塘畔底”,他的希望实现了,而这天,刚好也是星期六。

说起这篇电影

它的的情节、内容不够华丽,但却让人震撼。

在影片的最后看着一个个纸飞机飞出窗外、一双双送别的小手,马修老师抱起了派皮诺让人几度落泪。

每每想起这群合唱团的小天使,想起这群孩子唱歌时陶醉又虔诚的神情时,嘴角都会泛起微笑,你会忍不住跟着他们一起吟唱,吟唱明媚的春天,吟唱鲜活的梦想,吟唱美好的希望。

马修老师和蔼的与孩子们对视,想方设法的去引导、去鼓励、去尊重、去认同、去理解、去挖掘、去引导,

用实际行动来让你信赖他,帮助你成为更好的你, 只要你还是纯真善良的你。

我们不难发现

传统的教育传统的标签使得人们失去了太多的独立思想和对人生的希望。

影片告诉我们,每个孩子,每一个人都是有独立思想的人,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去启发、去发现升华;

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思想和灵魂的塑造,正确引导他们发现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使得他们无论身处何位都是拥有高尚灵魂的人、独立完善的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俯首听命的“乖孩子”。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

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