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仅剩4位开国将军健在,他们分别是谁,有着怎样的故事?

如题所述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

抗日战争,一篇无法抹去的历史,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我们之所以能够如今生活在阳光与春风之下,能够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能够享吃上各种美食去世界各地走走看看,全都是因为曾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1949年,天安门城门上的那一番讲话,昭示着中华儿女再度站了起来,向世界发出了我们的声音。尽管新中国已经成立,但几十年的战乱使得神州大陆满目疮痍,如何安抚民众恢复民生才是第一要义。

因此直到1955年,经过几年紧锣密鼓的安排,老百姓们生活终于彻底稳定了下来,社会方方面面都走上了正轨,这个时候方才有时间授予那些开国将领们代表荣耀的军衔。

在1955年~1965年这段时间内,我国都在实行军衔制,这段时间一共授予以及晋升了10位开国元帅,10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以及1360名少将。可惜的是,到2020年10月为止,中将及以上级别的将领们全部逝世。


虽然在开国初期的10年间一共有1360名少将,但我们如今所说的开国将领一般还是特指1955年那次授予的军衔,如今也仅剩4位将军还健在了。这4位将军都是谁?如今情况怎样了?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黎光将军。


黎光将军是至今仍健在的4位开国少将当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出生在1914年,是四川人。黎光年幼的遭遇很让人心疼,在他6岁那年爷爷奶奶、父亲妹妹,这些至亲的家人接连离他而去,以至于尚且年幼的他就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1932年,黎光跟上了来到家乡的红四方面军步伐,开启了征战生涯,并在1933年的时候正式被编入红31军91师。黎光打仗都是打的"硬仗",获得了"个性强、作战勇敢、决心硬"的评价。


这些经历过战火纷飞年代的老红军,受伤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次黎光被日军击中,子弹直接从左肩打入下颚,最终从右耳根穿出,战友为了将伤重的他藏起来,最终只能藏到了厕所,结果受了这么重的伤他也没有静心修养,伤势刚好一点就又上了战场。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英雄,不愧是我们的开国将军。

詹大南将军。


詹大南将军比黎光将军小一岁,1915年出生在安徽,不过他参加红军的时间比较早,才16岁就加入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当中。

詹大南并非一个只会听死命令的将领,而是会灵活应变,他曾打了两场大胜仗,有一场还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期间,带领一个营直接剿灭了140多位日军,还缴获了不少战利品,而这两场大胜仗都是在没有上级命令调度的情况下完成的。


每每谈及自己的战斗经历,詹大南将军总是很激动:"那个年代,又没有手机,鬼子都到跟前了,那还不狠狠地打!"总是冲在最前线的詹大南身上自然也少不了伤疤,他有一次伤重到身上十几个枪洞,受伤如此严重他还是撑了下来,最终在国际主义战士、印度医生柯棣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位院长)的帮助下才保住了这条命。

正是詹大南这种敢打敢冲的精神,使得他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同样获得了少将的荣耀。

邹衍将军。


邹衍将军跟詹大南将军一样,都是1915年出生的,乃是江西赣州人;他加入组织的时间更早,13岁就秘密加入农民协会,没多久就参加了儿童团,担任指导员。1930年,年仅15岁的邹衍正式加入了红军,在我们如今还是肆意在学校中嬉笑打闹的年龄,先辈们却已经扛着枪踏上了战场。


跟上面两位将军不太一样,邹衍将军主要是负责领导人们的安危,以及负责传递重要的情报,包括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都抓住了不少特务,其中还有很多美国来的特务,牢牢守住了我国情报机密的安全,因此也被授予了少将头衔。


杨永松将军。

杨永松将军是如今健在的4位开国少将当中最年轻的一位,1919年出生在广州;尽管是最年轻的那位,但至今已有101岁的高龄。杨永松加入革命的年龄更小,1930年,年仅11岁的杨永松就加入了共青团。


在之后的岁月中,跨雪山、过草地、渡长河,就算再苦就算再累,他也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参加的最为著名的战役就是平型关大捷了,并在1955年同样获得了少将的勋章。

1978年,59岁的杨永松因为早些年参与战争所留下来的暗伤,只能退居二线,但他依旧心系国家,继续担任北京军区的高级顾问,要把一身经验尽数奉献给国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