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人送礼收礼的差异

如题所述

美国人接受礼物一般都会说,太好了,这正是我最需要的;中国人接受礼物时大都先表示拒绝。中国人即使心里很喜欢这件礼物,也会说不要不要,快拿回去。送礼物的人,也不会因为对方说不要而感到扫兴。如果对方立刻收下连推也不推那才不舒服,觉得他怎么这么贪心。而美国则相反,他们接受礼物从来不说不要,给他们什么他们都会做出一副又高兴又惊讶的样子,太好了,太棒了!一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包装。

中国人接受礼物时,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用权力帮助了别人,一定会想到礼尚往来。中国人接受礼物看价值看得很重,而且很多人在接受礼物时和你的工资收入衡量,如果他们认为你有钱,你给他多贵重的礼物都不觉得受之有愧。我们这些中国留学生,一想到回家那么快乐,但真的回家,脚步又那么沉重,因为大家都以为你那么有钱,而你又不真像他们想像地那么有钱。

而有的中国人看你衣锦还乡,送给他们的礼物几十元、几百元人民币,甚至会不屑一顾。其实中国人的情是真诚的,如果你穷会有很多人帮助你,也真是掏心扒肺,但你富了,你一定要回报她,亲戚、朋友一个也不能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5
一、中国人的送礼文化和送礼习俗

1.送礼的起源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崇尚礼仪,几千年来,由于受周公之礼、孔孟之道的影响,中国的送礼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积累了一些实用可行的送礼“守则”。例如“宝刀送英雄,红粉赠佳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等等……

在中国,送礼大概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祭祀活动,我们可以从“礼”字的最初内涵去探究送礼的起源。礼,即“礼”,“豊”是它的初字,甲骨文的“豊”字,其下是“壴”,乃是“鼓”之象形,其上为“丰丰”,是“两串玉”的象形白描,两形会意,表示击鼓送玉,与他人或其他民族诚信结交之义。在上古先民看来,乐莫重于鼓,物莫贵于玉,把二者共同奉献,乃是最贵重的礼品;敲鼓奏乐,捧玉奉献,无疑是最高、最衷心的礼仪。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送礼已俨然成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

2.送礼的文化形态

中国的送礼不仅仅是一种社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中国,送礼是十分讲究的,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奥妙,绝不能瞎送、胡送、滥送。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当然文化的扩展也是慢慢演变的,从最初的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核心,中国送礼文化的形成也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事实上,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实用主义的民族,所以礼物的实用性一般会被排到首位。

谚语中说的“鹅毛”礼物一般不会出现,倒是“食品、烟酒、钞票、金银”等最具有实用主义的礼物最有市场。尤其是在物质不太丰富的年代,食品是送礼首选。

3.中国人送礼和接受礼物的反应

在送礼和受礼时,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礼品所表现出的兴趣是一样的:送礼者都希望对方能喜欢自己送的礼品,而受礼者也都因为接受了对方的礼品而高兴。然而,中国人往往表现出来的是极大的自谦,本来花很长时间才买好的礼物,他可能会说“随便买的,也不会买,请笑纳”;花很长时间做好的一桌饭菜,他可能会说“不会做,您就将就着吃吧”。

在送礼时常常故意贬低自己所送礼物的价值。即使送给对方的礼品价格昂贵,也要说一声“区区薄礼,不值一提”、“一点小意思!”或“很对不起……”这种以否定的形式来肯定自己所送礼品的价值,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他们不懂得这种绕圈子的说法,或者说,无法悟出否定中隐藏的肯定意义。

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反应也截然不同。在中国,人们接受礼物时往往并不喜形于色,且不当面打开礼品,认为这样做非常不礼貌,而且会给人留下“贪财”“贪婪”的印象,或让人感到对所接受的礼物过分在意。中国人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向对方传达一个信号:我对你是否送礼、或礼物的轻重并不感兴趣,即便你不送礼物也照样受欢迎,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因此,往往是在客人离开后,或回到家后悄悄打开礼品。而且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常常推辞一番,并且说“哎呀,还带礼物干什么”,在对方再次坚持后才收下,表明即使接受也是出于无奈,并伴以“怎么能让你破费”或“下次可不能这么客气”或“下不为例”的客套话,然后将礼品放在一旁,显出对礼品漠不关心的态度,生怕对方认为自己是冲着别人的礼品来的。

二、西方人的送礼文化和送礼习俗

1.西方人对礼物价值的反应

中国人选择礼物时对礼物的价值相当重视。一般来说,中国人通常都认为礼越贵重越好,礼过于简单和廉价不仅可能起不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反而有可能会“得罪人”。相比之下,在其他国家,比如美国,也许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形容他们的送礼习惯是再合适不过,那就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在英语文化中,不管送什么,礼物通常都是“物美价廉”,是主人喜欢或需要的,或是很有特色、很有新意的,像中国人一样在生日、乔迁,结婚时直接送钞票或价值昂贵的礼物是非常少的。

西方人往往注重礼品的纪念价值。确切地讲,中国人送的是礼品,而西方人送的是纪念品。应邀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给女主人送一束鲜花,给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一本自己或对方喜欢的书,或一盘CD,或一本自己写的书,都很受欢迎,还可以带上具有本国特点的小工艺品,主人会更高兴。去西方人家做客,对方不会在乎你的礼品有多实用,更多的是一种心意的表达。人们在接受礼物时,想到的首先是感谢。因此,为了表示谢意,他们会当面打开别人赠送的礼物,大呼小叫地赞叹一番,他也许未必在乎你的礼物,只是礼节告诉他应该表示谢意,至少表面上应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免损害对方的感情。有时在结婚庆典上,主人还将客人送来的礼物展示一番,以增加喜庆的效果。

2.送礼要避免禁忌的原则

送礼是门学问,东西方文化都认为,送礼要尊重受礼人的习俗:西方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个梨也不感到菲薄,这一点也不同于中国人讲究的成双成对。中国普遍有“好事成双”的说法,因而凡是大贺大喜之事,所送之礼,均好双忌单。比如说两瓶酒,两条烟。一是为了显示自己不是小气之人,二是为了讨个吉利数字。但是,在西方,人们送酒的时候都是只送一瓶。One is quite enough, two are of course welcome but unusual and not expected. 因为他们吃饭的时候要喝客人带来的酒,如果客人拿了两瓶,似乎表明客人是个酒鬼,他恐怕一瓶酒不够喝。再有,白色虽有贞洁无瑕之意,但中国人比较忌讳,在中国,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贫穷之色。同样,黑色也被视为不吉利,是凶灾之色,哀伤之色。而红色,则是喜庆、祥和、欢庆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另外,我国人民还经常讲究给老人不能送钟表,给夫妻不能送梨,恋人不送伞(谐音“散”),由于“送钟”与“送终”,“梨”与“离”谐音,是不吉祥的。还有,不能为健康人送药品,不能为异性朋友送贴身的用品等。

此外,各国对于物品种类的忌讳也大有不同。俄罗斯人忌讳别人送钱,认为这是一种对人格的侮辱。不要送阿拉伯人酒或人形的礼物,尤其是女人图像的画或艺术品。日本人对装饰着狐獾图案的东西比较反感,他们认为狐狸是贪婪的象征,獾则代表狡诈。在法国不要送捆扎的花。荷兰人习惯吃生、冷食品,但忌送 食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