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送礼的讲究及不同之处

如题所述

其实,中外都有送礼的习俗,东西方对赠送礼物都很重视,而且都认为应该礼尚往来,有来有往。中国有句古话,“来而无往,非礼也。”你请我吃一顿饭,我也请你一顿。你送我礼品,我下次也还礼给你。我送你礼品,你不回礼,下次我也不再送了。在外期间,我有一次去法国人家做客,走到半路想起来没带礼物。考虑到交通堵塞,就只好空手前往,但我知道这样的确有点失礼。不过,轮到我请他和其他朋友吃饭,他也如法炮制,没带礼物。这就是对等原则。   然而,东西方文化的送礼行为还是有很大差异的。首先是礼品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往往注重礼品的实质意义,即它的实用价值,而不喜欢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一直被人口压力所困扰,资源匮乏,社会生产力一直在低水平上循环,因此,我们尤其注重物质生活,注重物质的实用性。给新婚夫妇送礼,过去常常是被面、床单、桌布等,为新生儿祝生或抓周,常常送包装精美的小衣服,都很实惠。不过,现代人更加开明,这些被面、床单或小衣服多得实在难以处置。于是,现在干脆改送钱,爱买什么买什么,真是越来越实用。   即使是送文化、送高雅礼品,中国人也十分注意其实用价值。比如说中国人送字画、邮集,往往不在乎对方是否欣赏,而在于字画、邮品的收藏价值。新年送贺卡,往往选择有奖明信片,说不定对方还可以中奖。过年还可以送保险卡。贺卡、保险卡同样是卡,但实际意义不同。现在生活条件都上了一个层次,中产阶级家里该有的都有了。礼送得不对,或送重复了,会适得其反。于是,干脆改送购物卡,缺什么买什么。   即使是外事礼品,许多单位往往是按照中国人注重实用的标准来定做的,如手表、皮带、坤包、钱包、衬衣、T恤等。因为这些单位在定做外事礼品时,要考虑到送礼对象不仅是外国人,更重要的是还有中国人。   中国人注重礼品的实用价值,还表现在对价签的重视程度上。我们出国时买礼物送人,外国商店的店主或店员往往会费很大的事专门把价签撕下来,而中国人恰恰就要这个价签,为的是让人看到礼物的实际价值。我们有时在国内购买降价、打折商品送人,还特意让商店给留下原价的价签,或开上原价的小票,为的是让受礼者感到自己心诚,送上了如此贵重的礼物。有些商品的原价简直是天价,送礼的人明知受礼者不会相信,也要留着原价的价签。   东南亚一带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送礼时也有注重礼品实用价值的倾向,尤其是给中国人送礼。那些主管泰国事务的人,T恤基本不用买,几乎都是泰国人送的。   而西方人往往注重礼品的纪念价值。确切地讲,中国人送的是礼品,而西方人送的是纪念品。应邀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给女主人送一束鲜花,给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还可以带上具有本国特点的小工艺品,一本自己或对方喜欢的书,或一盘CD,或一本自己写的书。我常在国内买一些民乐或民歌CD送西方人,价格不贵,一般一盘CD在20元人民币左右,但很受欢迎。   在机场和火车站迎接客人,或去医院探视病人,送上一束鲜花,显得既自然又热情,而不必考虑花束的大小。同样,在你宴请西方人时,也别指望对方能送多么贵重的礼物,可能性最大的是本国产的葡萄酒,或其他一些价格不贵但颇有纪念意义的小工艺品。他们出国旅游,回来后经常会买一些明信片送给办公室同事或亲朋好友,有时送几块巧克力。因此,西方人注重的不是礼物的轻重或礼品价格的高低,而是礼品的纪念意义。中国有句古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西方人的送礼习惯真正体现了这一原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