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的学问是不是纯知识学问?

如题所述

前秦诸子的学说,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不具有任何知识内涵。
所谓知识,没有明确定义,但是一定要满足三个条件,:
1、一定是被验证过的。
2、是正确的。
3、是被人们相信的。

仅仅第一条,就足以否定所有诸子百家的学说是知识了。道家的不爱,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法家的杀伐,阴阳家的诡辩。这些学说怎么被验证?根本没有一个严谨的逻辑体系可以验证这些学说是否正确。
但是这些学说,在当年都有进步意义。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各种学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说中的很多观点都变得落后,甚至反动了。根本不可能再次在人类社会中推行了。比如儒家的“三纲五常”,道家的“老死不相往来”,在现今的社会体系中,这些观点只能沦为坊间笑谈,不值一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1
先秦诸子之学问,殊途同归,各家都求一个“道”。此道非道教之独属,而是先秦更古之前的中国文化之总成、大纲。
试着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何以故于短短一段时间内,诸子百家如同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其目的和意义又何在?
我认为,诸子百家之在更早之前其实是一体,由于时代变化,导致文化分歧,譬如孔子之儒教,在其之后分子张、子思、颜、孟、漆雕等,种种多家。而《大学》中的定、静、安、虑、得之说,又和佛家的禅定觉悟何其相像。
随着时代变迁,分歧分裂难以避免的出现,这也就是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义。
说到这里,你应该知道了。既然是从求道中得到的学问,那么必然要有所承载。这就是所谓的外功和内功的区别了。
引我以前所著一文,试观道德经: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虚而盈 体而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盈而虚 剥而复)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虚盈虚 正反合)

字字句句一个回环,章章篇篇一个回环,反观一个个小回环组成的大回环,何处是起何处是没?竟是缘起无生,假有为名。然而按图索骥、照影寻人毕竟只是学徒的水平,纵使学徒不易,奈何门槛太高。

假使有一人时时不落、处处不着,那么他一定是知道懂得,才能顺其自然,旁人不知理解,假使有一人也不解释,随俗即可。若非要留下一星半点的痕迹,那也只是一句:我自然。

正是:绵绵密密风着雨
时时处处觉转迷

词不达意不由心

来路回首即菩提

我始终认为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要高不知多少倍。主要就在于:中国文化不但有外功,而且有内功,不懂内证修持之学问,就读不懂中国文化(参照王阳明的心学),中国文化学得好的人一定是懂得修行的人。而外国则最终难免沦为哲学家(精神病)之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