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三大讲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作为生命的本然,作为生命的第一需要,解决吃饭问题当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了。

过去有一句口号叫“生命在于运动”,而营养学家们则提出“生命在于营养”。

生命作为人的本质,作为人活着的体现,它赖以存在的前提就是营养。运动需要营养来提供能量,就是静止也还是需要营养来维持,只不过消耗降低一些罢了。生命需要营养来支持,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了饮食与生命营养的重要关系,记载在《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非常多。如:“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素问·经脉别论》)“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总之,中医认为饮食进人体后,通过胃的消化吸收,脾的运化,然后输布全身,滋养脏腑、气血、经脉四肢、肌肉乃至骨骼、皮毛、九窍,进而充实精气,化为精华,以养元神,起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作用。

人体必需的营养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六大类,这六类营养主要来源于日常食物,就是靠“吃”来提供的。

从 养生 的角度说,六类营养应该齐全,供给量必须充足,结构也应该合理。

营养也不是越多越好,营养素的摄入要和年龄及体力消耗相适应,如年轻人正在成长中,或者体力消耗大时,摄入应多些,以加强营养。当然,如果不顾具体情况,拼命“加强营养”就会出现“营养过剩”,以致过分“发胖”、“发福”也不是好现象。

现在的问题是,不少人不担心营养不足,反而害怕摄入某些营养素,尤其对脂肪、胆固醇、糖类食物畏若虎狼。其实,脂肪、糖都是人体热能的主要物质,是维系生命的动力,如果摄入不够是会影响人体体能的。而胆固醇是个功过参半的东西,它的确能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但它还有促进大脑信息传递,改进大脑功能、活跃思维、增强记忆力等极其重要的作用。机体有一种合成胆固醇的反馈机制,体内胆固醇可以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的水平。因此,进食适量的胆固醇对人体并无危害。

中医的五味调和理论,其道理也是强调营养的综合平衡。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医认为,五种味道调和得当,就能有益于 健康 ,而五味偏颇,就会引起疾病发生。

饮食要定时定量。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也强调,饮食必须定时定量,他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饱食过多则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每天早、中、晚三餐,要有固定的进食时间。每次进食要定量,不能大起大落。

吃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进食时必须摒除一切忧愁烦恼,务使情绪轻松愉快,切忌愤怒惊恐,否则食欲锐减,即使勉强进食也难以消化,甚至影响到晚上的睡眠。“思则伤脾”,长期情绪不好,就会损伤脾胃,进而引起其他疾病。反之,如果精神愉快,食欲也会不断增加,肠胃便能很好地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这样,可使羸弱者增强体质,还可使抱病染疾者迅速痊愈。


饮食的冷热要适度。 夏天喜冷饮,冬天好热食,这是人之常情。但饮食的冷热,必须适度,不可过偏。即使是酷暑炎夏,也不能过于嗜食冷饮冷食,否则容易损伤脾胃。同样,热食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性禁忌》中说:“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掌握饮食的冷热度很重要,过于冷食会引起腹泻,甚至泄利不止;而过于热食,食管和胃部同样会受到损伤。

吃饭要细嚼慢咽。 中医主张“饮必细呷”,因为“大饮则气逆”,造成呛咳或气喘,甚至造成痰饮病。吃饭必须细嚼慢咽,切忌狼吞虎咽。

坚持饭后漱口和散步

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有很大影响。自古以来,我国传统的 养生 法中即有“四时调摄”之说。其中,饮食的四时调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饮食禁忌方面,孙思邈指出有的饮食因病而忌,如《备急千金要方·伤寒下·劳复》中云:“时病差后未满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发大困;时病差后新起,饮酒及韭菜,病更复;时病新差,食生鱼酢,下利必不止;时病新差,食生菜,令颜色终身不平复;时病新汗解,饮冷水者损心包,令人虚不复;时病新差,食生枣及羊肉者,必膈上作热蒸;时病新差,食犬羊等肉者,作骨中蒸热;时疾新差,食鱼肉与瓜、生菜,令人身热;时病新差,食蒜脍者,病发必致大困”。说明伤寒时病初复,饮食要注意适当忌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