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如题所述

  首先,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20世纪上半叶,“罗兰主义”是现实主义作家的基本立场。他们猛烈抨击不人道的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对人的异化,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同情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人民,同情无产阶级革命,向往没有人压迫人的美好未来。但由于把“博爱”当作出发点和终点,宣扬“爱能拯救一切”,视贫富均等为最终目标,因此在本质上因袭了19世纪的传统而没能达到新的高度。但其中也不乏探索精神,如 20、30年代就曾有一批作家用阶级斗争观点或社会主义思想去观察社会现实,试图站在崭新和时代高度去分析问题。5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出现了革命倾向,作品中的劳动人民不再是受命运摆布的小人物,而成了敢于跟罪恶势力作斗争的“强者”。
  其次,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以现实的、具体的、变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为描写对象,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底蕴,进行真实的审美反映。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批判的眼光审视复杂、残酷的现实,历史主义地表现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力图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和环境的艺术概括,回答“老是存在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令人信服地揭示旧制度、旧生活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趋势。较之19世纪现实主义,叨世纪现实主义在反映现实的及时性和撷取题材的政治性上更进了一步。许多作品,往往在被描写的事件刚刚结束甚或还未结束时就写了出来。而且,在反映现实之中寄托了改变现实的愿望,又使作品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有的还直接以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展现著名政坛人物的政治活动。
  第三,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向内心世纪掘进”是20世纪欧美文学和美学的一股潮流。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表现主观真实方面所造成的一次次轰动效应,使现实主义文学引起艺术上的自我省察和自我调整。20世纪的现实主义跟传统现实主义的较大差异,就在于突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和精神探索的描写。作家们在综合中不断创新,既融会了自然主义的客观写实手法,又汲取了象征主义手法、意识流手法等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诸如内心独白、梦幻描写。潜意识表现、性心理描述、时序颠倒、荒诞变形、多角度的情节发展和多层次的结构形式等等,这些在传统现实主义中不被采用甚或遭到排斥的艺术手段,在二十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已是屡见不鲜、习以为常了。
  第四,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理性信念的失落是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而现实主义作家素以直面人生为本色,面对20世纪复杂错综的社会生活和变幻莫测的世态人情,他们在考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强化了客观务实的立场,疏远或放弃了理想化、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主人公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人物,他们有对生活目标的执著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内心世界复杂,在具备某些闪光点的同时,并存着许多并不高尚甚至并不道德的思想品质。另一类是有缺陷有弱点的普通人,他们低能、笨拙、脆弱,有时还怯懦;对生活有点浑浑噩噩,或许还带点玩世不恭;但他们是好人,并不为非作歹,并不损人利己,而是实实在在地干了不少被人忽视、被人不屑却有益于社会的事,世界正是由他们组成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7
1、现实主义文学不再停留于真实地再现客观生活的外在方面,而是深入再现生活深层的内在方面,表现人的深层意识和微观心理世界。即再现生活的真实,又再现心理的真实。既写人们的所作所为,又写人们的所思所梦。现实主义的客观性不再被看做机械的、刻板的、外在的,而是包容主观感受、意识折射的客观世界。因此,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表现的领域更为宽广。
2、现实主义虽然仍在塑造典型形象,但典型往往不再是高尚或卑劣,或歌颂或批判的两极化形象,而是着重刻划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具有复杂个性的普通人。不仅勾勒其外在性格表现,更侧重反映其深层复杂的心理特征。
3、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适应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的欣赏要求,吸收了一些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扩大了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如多重视角的叙事手法,开放式的结构,局部描写里运用象征、寓意、怪诞、变形等技巧,等等。
第2个回答  2012-01-08
反映社会现实,剖析社会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