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有现实中的人物原型吗?

如题所述

《西游记》人物演变过程及其形象塑造艺术之探讨

明朝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是中国一部惊奇的神怪小说。由唐僧骑著龙马所带领的三位弟子,一群人历经跋涉、翻山越岭、面对九九八十一个大难,到西方天竺求取拯救中国的佛经而所构成的取经故事,在民间早已流传广泛并且传诵不绝。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加上一匹由龙所变成的白马,是整部小说的主轴人物,吴承恩把这五个角色描绘的活灵活现,并且身怀绝技,个性鲜明,将想像力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非凡世界中的非凡人物。

然而,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并非一时一人之作,《西游记》的前身可追溯到由唐代玄奘西方取经而口述的《大唐西域记》及其弟子彦悰所写的《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源头,但这两部书是正式的游记及传记文体,故所描绘的主角乃单单玄奘法师一人而已,如孙悟空等人以及整个神怪世界的形成则是要到了宋代才开始出现。宋代,玄奘取经故事已广泛在民间里流传,话本的兴起为这故事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艺术形式的表现,故产生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说书底稿,而孙悟空的形象也以「猴行者」保护法师取经的角色首次出现在这诗话当中。整个取经世界已不在是现实的国度,取而代之的是身处於如鬼子母国、女人国等神怪的国度之中。

到了明代,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便在话本的民间材料基础上再次的加工写定,人物的改头换面(如,话本的猴行者是「白衣秀士」的形象,到了《西游记》则为尖嘴猴腮的孙悟空)、性格转变、重新安排设定等为取经故事增添了丰富的创造性及艺术性。故以下此篇报告则以《西游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为对象,探讨由《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西游记》这之间人物的演变为何?并且最后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了何种形象艺术?

貮、唐三藏人物演变过程

《西游记》一书乃是由玄奘取经的史实所演化而成,由於他是取经五圣中唯一的历史人物,故在西游故事方面的史料,皆以载述他的事迹为主,如《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即是记载玄奘一生行谊最为生动详尽的一本传记。传记中,如实的记载法师出身、形貌、求法时期、取经时期等阶段的事情。如取经阶段,描绘了西行途中所见异域之种种,叙述所遇到的许多艰难,但法师一心以取经为其志业,所以突破万难到达了天竺国度取得大乘经典,这历史中的玄奘提供了文学中的三藏法师一个基本的形象,并在这原型之中加以改造演变。

孙悟空人物之演变过程

整个取经过程,虽然是以唐僧为其中心,但是一提及文学中的《西游记》我们便不可能不注意到五圣之一的孙悟空在故事中的精采表现。孙悟空这个角色定型於吴承恩的《西游记》中,但在之前的《取经诗话》便已有孙行者的形象出现,他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吴承恩对於孙悟空这一人物的塑造,但究其形貌和性格而言仍是有其演变上的差异,下将分点说明。

一、《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孙悟空

这是取经故事在文学内容上首次出现的孙悟空形象,但他在这《诗话》里不称做孙悟空而是称为猴行者,他的功能也是在取经团体中,作为保护三藏法师的重要角色。

(一)出身的形象:

《诗话》里的孙悟空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有两万七千岁,曾经「九度见黄河清」。他在八百岁时因到西王母池偷吃了十颗蟠桃而遭王母以铁棒在左肋打了八百,右肋打了三千,然后发配花果山紫云洞。这似即他再加入取经行列之前所犯下的罪愆。三藏法师前往西天与他相遇时,他以一「白衣秀才」的姿态出现,自愿参加取经,这似有赎罪的意味。取经团体经他加入后,增为七人;而他一经加入,便被呼为「猴行者」,以示进佛门,修行佛道。

(二)法力和个性的形象:

猴行者的本事多。首先,他很能察言观色。取经人行至香山寺时(第四节),法师见景象寂寥,心有所思,他就温言相慰,叫三藏不要为此在意,因为前途「尽是狼虎虵兔之处,逢人不语,万种恓惶」,「此去人烟皆是邪法」。有时,他门徒遇荒山野地或漏屋破篱(第十节),以致法师难得开颜,而猴行者便劝他「举步登徒休眷恋」。其次在旅程中随时向法师解释各地的情况;遇有怕人的奇景怪像,便向他说明原委,请他「不用惊惶」、「不用忧虑」、「休劳叹息」。再者,猴行者的神通之力在《诗话》中已崭露头角,如他对於过去未来、远近四方的事,无不了然。他知道三藏前生曾两度取经。都因「佛法未全,道缘未满」而遭深沙神害命;他亦清楚未来之事,因此在三藏获赐隐形帽、金环锡仗与钵盂时,叫三藏向天王问明「前程有魔难处,如何救用」。日后果然为三藏解除了层层魔难。

二、百回本《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西游记》是取经故事的大结集,悟空的全貌便在这个大结集中展无遗,一来承袭了《诗话》里猴行者题材的前绪,二来加上作者吴承恩的文笔渲染加工,即对於孙悟空的形貌与人格有其突出而生动的刻划。

(一)出身的形象: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原是东胜神州海东傲来国花果山的天产石猴。他一出世就能「眼运金光,射冲斗府」,他又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由於他勇敢地独自发现了水帘洞,被众猴尊奉为王。他想求长生不老,於是浮海远游,寻师访道,终於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须菩提祖师那里学得了七十二变的地煞数和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修成了「与天同寿的真功果」。之后的孙悟空便返回花果山,与众猴练习兵器,饮酒食果,消遥自在,然而为了寻找一件趁手的兵器,他便大闹龙宫,强取了东海龙王的「天河定底神珍铁」—如意金箍棒;为了勾销阎王处生死簿上的名籍,便又大闹阴曹地府,震惊了天庭,开始了一连串降招、缉捕孙悟空的举动。「大闹天宫、偷吃蟠桃」这是《西游记》赋予孙悟空这只泼猴傲慢不羁、自尊自大的形象,但终究在如来佛祖的出面下,收伏了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下,等待唐僧的解救,以为取经故事做了事先的预备。

(二)法力和个性的形象:

孙悟空的法力,在《西游记》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火眼金睛、铜头铁臂」,「七十二变」,「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又有一根可如意大小粗细的「金箍棒」和一呼十万八千里的「觔斗云」当作随身兵器,一身行头功夫,俨然成为一位逢魔杀魔,逢妖收妖的神话英雄。再者,在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已经不像《诗话》中那位白衣秀士的形貌,而是顺著「猴性」的本能来加以发挥,譬如好动、顽皮、活泼、惹事非等;但在悟空的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加入了「人性」成分在里面,譬如人的喜怒哀乐诸种心里状态、好胜、好名等,一概具有而深具亲切感;然而这二者的形象又归结於天产石猴所具备的「神性」,攻无不克、神通广大的特徵。故此,孙悟空在吴承恩的加工下完成了猴、人、神三者的融合以及现实性与传奇性的相互渗透,完整诠释孙悟空在《西游记》所呈现出的复杂人物个性。

孙悟空经过了《诗话》到《西游记》的演变,我们从这当中可发现孙悟空这角色趋向了形象丰富以及完全开展的性格,由《诗话》中「白面秀士」的护法角色到了《西游记》「齐天大圣」登峰造极的刻划,将整个取经故事的主要角色全力的投向孙悟空的描写,无怪乎在外国《西游记》的译本中,如亚瑟.威利(ArthurWaley)的节译本,将之译为「猴子」(Monkey)即是很好的例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21
孙悟空的历史原型是个复合原型,但是它的核心原型是王艮。依据:1、王艮落户于东台。注意在东边,和孙悟空出生地方向一致。2、王艮十多年的自学,孙悟空在遇到菩提前,也是常年自学为主。3、王艮在38岁时听到塾师黄文刚(江西吉安人)说江西巡抚王守仁的学术观点,。38岁时远赴江西往游王阳明之门,下拜执弟子礼。孙悟空也是三百多岁听了樵夫的话跑到西牛贺洲向普提拜师、学习。王艮他好学心切、求知若渴的王艮,立即冲破家庭的重重阻力,不远千里,趋舟江西,执弟子礼拜见王守。这就对应了孙悟空不理会猴群,从老家承舟过海的跑到西牛贺洲。4、王阳明一开始觉得他个性高傲,因此把他的名字改成带有静止之意的“艮”字;孙悟空也是不懂礼数、好动,也被取了一个名字、希望其空。5、王艮经常与师争论,“时时不满师说”,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个就和孙悟空一样,刚开始这也不学,那也不学一样。6、王艮强调身为天下国家的根本,以“安身立本”作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这就和孙悟空一样重身轻利,就是要学长生不老。7、王艮有一次坐“招摇车”(蒲轮)招摇过市,遭阳明指责。这就对应孙悟空有筋斗云且喜欢招摇,菩提老师批评。8、王艮北上入京,沿途讲学,受到各方重视而轰动一时,王阳明闻讯大为震怒,欲设法召他回来“痛加制裁”,但已鞭长莫及,他的学术思想已流传四方。这就对应着孙悟空学会了七十二变就到处显摆,最终惹怒了菩提。9、他认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后来孙悟空为了为了保密,自称是:天生圣人。10、王艮攻击当时统治者,被斥为“异端”。这就对应了孙悟空大闹天宫。11、王艮在生活道路的探索中,曾从事过学医和行医活动,想通过医道来谋求生活之路和医治社会。这对应着孙悟空很突兀的就会看病制药的本事。12、至于王艮的老师王阳明在江西,西边。王阳明也是儒释道合一的人,叫心学(注意是心)核心是儒家(喜欢搞教育),道家成分高于佛家(七十二变等)。王阳明能力出众,声望高,但是功高震主,被人嫉妒排斥和打击,只能低调讲学了。这就对应了菩提的住所(西边)、门联(心)、妙演三乘教,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三教)担心他人的:必然加害!(个人心理阴影)。
第2个回答  2013-10-19
有啊 真的有啊
第3个回答  2013-10-19
没有~
第4个回答  2013-10-19
有好多 !!!!想看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