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哪些大将阵前单挑被活捉的例子?

如题所述

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可能是很多悍将追求的目标。但是我们知道帅有帅的职责,将有将的工作,匹夫之勇是战场大忌。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主将送死全军溃散,阵前单挑违背战争规律,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曹操对此曾提出批评:这不是大将该做的事!

在曹操之前,姜子牙孙膑尉缭子的兵书也可以拿来作证:三国正史中两位孤胆英雄,违背了战场规则。

可能是受演义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都以为两军交战,总是双方摆好阵势,各出一名悍将单挑,千军万马捧着爆米花在旁边看热闹,单挑分了胜负,小兵或追亡逐北或作鸟兽散。

实际情况当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要是古代战争都这么打,就不用招兵买马了,把用全部资源堆起几个武林高手就行了。

事实上古代战争,很少有大将阵亡,更少有在单挑中被斩杀者,他们之所以挂掉,基本都是中了流矢,也就是很倒霉地被对方的盲射给蒙上了。


一、三国正史中两位孤胆英雄都曾被生擒

口说无凭,以史为据。咱们今天就来看看三国正史中的两位孤胆英雄的战绩和结局——其中两位曾被生擒,而他们被生擒,可不是单挑不过对方大将,而极有可能是被一群小兵横拖倒拽,捆成了粽子。

武圣人关羽万马军中斩颜良,是被正史《三国志》多处记载的,很多人只看到了这一处:“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主将颜良被阵前斩杀,袁绍大军失去指挥,一败涂地。这就是颜良所犯的致命错误:排兵布阵不当,被关羽轻松闯进中军麾盖之下。

这时候我们就要看到,关羽斩颜良,并没有拉开架势单挑,而是类似特种部队的斩首行动——在这次斩首行动中,关羽是突击队副队长,正队长是张辽张文远,总指挥是曹操曹孟德:“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


在白马之战中,张辽关羽只是曹操战争棋局中的两个小卒子:你们冲乱袁军阵脚就算完成任务,击杀颜良属于意外之喜。

跟副将关羽一样,张辽张文远也是一位孤胆英雄,为此还受过曹操批评。

跟着曹操大破袁绍并亲眼看着关羽斩颜良之后,张辽也玩了一把舍身大冒险:张辽配合夏侯渊一起去打东海昌豨,围攻了好几个月,就是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因为后方粮草接济不上,夏侯渊就想打退堂鼓,但是张辽提出反对:“咱们最近这几次战斗,昌豨那小子总是盯着我看,可能是有话要跟我说,我想跟他聊聊,看看能不能劝降(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

张辽当然没有在屯土山跟关羽约三事,他上的是三公山,劝降的是昌豨:“豨果下与辽语,辽为说‘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豨乃许降。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

张辽劝降昌豨,却被曹操批评了一顿:“当孤胆英雄,这可不是你该干的事儿(此非大将法也。)!”


张辽在承认错误的同时,还送给了曹操一顶高帽子:“以明公(张辽尊称曹操)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除了当孤胆英雄,关羽和张辽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当过曹操的俘虏。曹操在抓获吕布的时候,还抓了吕布的左膀右臂张辽高顺,杀了高顺留下张辽,这才有了张辽带领关羽征战颜良的故事。

关羽被曹操生擒,就不用多说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屯土山约三事,关羽逃归刘备的时候,是孤身一人,刘备的老婆孩子都丢了,要不然也轮不到刘禅当那个“蜀后主”“孝怀皇帝”:“(曹操)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三国这两位孤胆英雄都曾经有过被生擒的经历,所以曹操所说的孤身犯险“不是大将该干的事儿”,并非无的放矢。

如果张辽关羽真的能够凭武力单挑决定战争胜负,他们就不会被曹操生擒活捉了——事实证明,双拳难敌四手,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单挑就是找死之道。

我们从古代兵书中就能看得出来,大将单挑根本就不存在,孤胆英雄并不那么好当。

古代战战争讲的是“阵而后战”,比的是谁人多武器好,比的是主将指挥艺术,至于冲锋陷阵那样的工作,是偏裨将校干的——关羽张辽当孤胆英雄的时候,军衔都是偏将军,张辽当时比关羽爵位高,是关内侯,关羽的汉寿亭侯,是白马之战后才加封的。


二、三部兵书可以作证,大将单挑属于战场违规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咱们还是来看看古代兵书是怎么教给将军们行军布阵的——为了公平起见,咱们只拿汉朝以前的兵书来作证,这样能更好地证明后汉三国时期,单挑是不被提倡的。

首先咱们来看姜子牙的《六韬》(又名《太公六韬》、《太公兵法》)。

姜子牙的兵书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其中《龙韬·论将》中提出了为将者的五种美德和十种缺点,五种美德是勇、智、仁、信、忠,十种缺点中的第一种,就是关羽张辽所犯的错误:“有勇而轻死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为将者勇猛有余而沉稳不足,经常玩儿命,这样的人很容易被激怒,主将一怒,全军就乱了方寸,最后肯定会失败。”

接下来咱们再来看看《尉缭子·攻权》:“将帅者,心也;群下者,支节也。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支节必背。夫将不心制,卒不节动,虽胜,幸胜也,非攻权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将领就是神经中枢(古代以为心之官则思,不知道大脑思考),部下就像四肢和关节,将帅指挥得当,部下的战斗力就会得到有效发挥,如果将帅总是干分外的活儿(比如赤膊上阵),那么即使取得了胜利,也完全属于侥幸,是不值得提倡的。”

说完了将帅作战时的指导思想,咱们该来看看古代阵图中将帅的位置了。


《孙膑兵法·十阵》中说:“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此皆有所利。”

具体排兵布阵方法且不去说,因为那不是几千几万字能说清的,咱们就看看主将在阵型中的位置:中心兵力少,外围的兵力必须多而强,将领的指挥位置必须靠后。中间兵力少是为了便于发号施令,让传令兵跑得更快、让外围更容易听到金鼓之声和令旗变化;外围兵力多而强,是为了截击冲阵的敌军;将领指挥位置靠后,是防止敌人突击队的斩首行动。

同样是在《孙膑兵法》中,还把主将乱动放在“将败”“将失”的第一条:“将败,一曰不能而自能。”“将失,一曰,失所以往来,可败也。”

按照《孙膑兵法》的解释,主将脱离指挥位置而跑去冲锋陷阵,是第一条大忌。


三、阵前单挑不是没有,但却不能决定战争胜负

关羽阵斩颜良,属于突击队副队长斩首行动成功,这是符合古代战争规律的,要怪也只能怪颜良指挥能力欠缺,在排兵布阵上出现了失误,这才给了关羽可乘之机。

关羽斩颜良,不属于单挑。在三国时期的正史中,只记载了一次单挑,但是单挑取胜的大将,却被单挑战败者打跑了。

后汉三国时期,唯一一场被正史记载的单挑,发生在长安城下,参战双方都曾是董卓的部将,其中一个是大家熟悉的吕布吕奉先,另一个是大家不太熟悉的郭汜。

陈寿《三国志》和王粲《汉末英雄记》记载:布自杀卓后,畏恶凉州人,凉州人皆怨。由是李傕等遂相结还攻长安城。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后续战斗中)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长安。卓死后六旬,布亦败。(吕布)将数百骑出武关,欲诣袁术。

建安七子之首、与曹植并称“曹王”的刘表座上客、曹魏关内侯王粲,是吕布与郭汜单挑的亲历者,按照他的记载,吕布单挑用的是长矛,而且一矛戳中了郭汜,但是那场仗还是他输了。吕布输的原因很简单:长安城由膏粱子弟组成的禁卫军,打不过李傕郭汜的西凉铁骑——吕布再勇敢,面对呼啸着蜂拥而来的骑兵,也只好逃跑,什么刘协王允,他统统顾不上了。

单挑赢了,战斗输了,这是当时战争规律所决定的:吕布是一个悍将,但并不是一个好统帅,他只要婴城固守,那么顿兵坚城之下的李傕郭汜还真奈何不得他。吕布自恃悍勇无敌,跑去干突击队长的活儿,这才城破出逃。


结语:战争是一种艺术,单挑是败笔

战争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如果把古代战争比喻成一幅恢宏的画卷,那么单挑就是其中的败笔——尽管可能很精彩,但结果却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对此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面对西楚霸王项羽提出的单挑要求,发出了很轻蔑的嘲笑:“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不肯善罢甘休的项羽一心想要靠单挑定胜负,结果白白送掉了三个部将的性命:“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

在强弓劲弩面前,强出头的“单挑者”,那就是活靶子,如果关羽冲入颜良中军的时候,被敌军一轮弓箭齐射,早就变成刺猬了。或许是因为颜良太过轻敌也想跟关羽较量较量,或者是袁绍军中的刘备说了什么,让颜良以为关羽阵前倒戈者:“太祖(曹操)救延,与良战,破斩良。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再战,禽绍大将。”

文丑阵亡的时候,刘备是袁军主将之一,如果他冲锋在前,就会跟关羽会面。事实上关羽实在因白马之战有功受封汉寿亭侯之后,才单骑阵前倒戈逃归刘备的:“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通过上述史料和兵书,我们能粗略地了解一点古代战争规律和战场实况,有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演义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大将单挑实际是一种误导,那种仅凭一己之力单挑决定战局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真正轮到主将用枪的时候,那肯定是已经一败涂地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