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击败后两次想要自杀的曾国藩,真的只是在做样子吗?

如题所述

在晚清时期,曾国藩绝对称得上是最顶尖的传奇人物,他出生于普通耕读家庭,没有背景,少年时的才智也称不上卓绝,初次中举时,殿试仅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比起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要略逊一筹(李鸿章殿试二甲第三十六名,张之洞是一甲第三名);科举之路,一甲一重天。

但曾国藩却不知怎么的,就成了当时深受宠信,权倾内外的军机大臣郭佳·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得穆彰阿之助,曾国藩在之后的朝考中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之后,曾国藩开始了其传奇的升官之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小小的翰林院庶吉士,一跃成为成为工部左侍郎,官至从二品,算是一位大员了。

但随着穆彰阿倒台后,曾国藩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后因丧母,于是便回家丁忧,按照古代的规定,曾国藩应该为其母守孝三年。但实际上是,曾国藩回家守孝不到半年,清政府就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因为当时的形势实在是太危急了,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清王朝,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结果却是屡战屡败。

清政府被迫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曾国藩是有能力的,这点清政府是知道的,而且曾国藩当初针对遏制和平定太平天国是提出过不少建议的,所以清政府干脆让他自己领兵去作战;于是,就有了湘军的出现。起初的湘军共计5000人,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大体是按照戚继光练兵的方式去安排的。

但曾国藩的本质终究是文人,而且当时的文人,和宋朝以前的文人已经不一样了,没有了“投笔从戎”的气概,更没有博览百家的知识量,能有的只是“一心只读圣贤书”;接下来的大战,很快就让这位意气奋发的读书人认清了现实。


公元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以褚汝航为水军统领,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率大小船舰240艘,水陆大军17000人,挥师东下。3月,岳州战事不利。4月,在靖港水战中又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败,曾国藩愤而投水自尽,幸被幕僚章寿麟所救。吃了败仗,当然要上书请罪了,朝廷也是将曾国藩革职查办,但湘军不可无帅啊,所以在一番废话之后,又让曾国藩暂管湘军。

湘军也是很争气,在之后陆续攻下湘潭、岳州、城陵矶、武昌、汉阳等地,因功赏二品顶戴,署湖北巡抚,赏戴花翎。因曾国藩努力推辞,而赏兵部侍郎衔。在12月2日,曾国藩攻陷田家镇,杀敌数万,焚舟五千,进围九江;因功赏穿黄马褂。但就在曾国藩以为拨云见日,苦尽甘来,展望未来飞黄腾达之时,石达开给了曾国藩狠狠一击。

公元1855年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于湖口,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因为及时跳船逃过一劫,但曾国藩的座船却是成了石达开的战利品,而且“文卷册牍俱失”,损失极为惨重。在盘点损失后,曾国藩愤怒至极,甚至打算直接骑马去找石达开拼命,幸好他的部下罗泽南、刘蓉等人理智尚存,极力劝阻,才让曾国藩慢慢冷静下来。

如果是别人吃了这么个大败仗,估计是会立马撤职,并捉拿至京城问罪;但曾国藩只是象征性的被降了点职,而且慈禧太后还给曾国藩打气,告诉曾国藩,要知耻后勇,再接再厉,多打胜仗,早日剿灭太平天国云云。之后,在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后,湘军的战斗力果然暴涨,而太平天国却是陷入了享乐和争权夺利的内乱之中,最终被湘军剿灭。

而这里来说说曾国藩两次“自杀”的事情,一次是跳水,一次是准备骑马找石达开拼命;但这两次,曾国藩是真的想“自杀”吗?虽然曾国藩科举考试成绩只能说普通,但曾国藩的智慧,却是数一数二的,打了败仗,肯定是要被追责的,怎么样才能降低,甚至避免责罚?那肯定是要表现表现了;果不其然,朝廷并没有真的惩罚曾国藩,仅仅是象征性的意思了一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5
我个人认为是在做样子,换句话说是在以退为进,从而保住自己的位子,也避免再受到更大的惩罚和处置,算是一种比较有心机的做法。
第2个回答  2020-12-25
我认为他应该是做做样子,因为毕竟他掌握着大全,是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权利的。
第3个回答  2020-12-24
并不是。当时曾国藩真的想要自杀,只不过自己被属下救起来,没有自杀成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