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成语绝大部分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

如题所述

成语来源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寓言神话故事的缩写,如“拨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
二、历史事件的概括。如“完壁归赵”、“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如火如荼”、“退避三舍”等。
三、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写。如“桃之夭夭”、“浩然之气”、“得鱼忘筌”、“鸡犬相闻”、“尽善尽美”等。《诗经》、《吕氏春秋》、《老子》、《庄子》、《论语》等著作里比比皆是(以上几个都是这几本著作里的)。
四、历代俗语的流传:如“张冠李戴”(明朝流传的俗语)、“雪中送炭”、“以德报怨”、“锦上添花”(宋代口语)。
五.新时期创造的成语。如“多快好省”、“推陈出新”、“按劳分配”等。

就春秋战国而言,主要是来源于前三个方面。
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和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孔子作为第一个私塾老师出现后引发知识大爆炸,孔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大家的寓言和春秋战国人和后人总结的作品正是寓言和名句的集中地,这方面的成语真的太多太多了,讲成语故事话一晚上也说不完。
二、历史故事方面,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乱世出英雄绝对不会错,不信看看三国和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耳熟能详的将军元帅。
春秋战国不缺才俊,因为有太多毛遂自荐鸡鸣狗盗的门客,奉公守法大义灭亲的官员,一字千金千虑一得的丞相,三令五申尔虞我诈的将军,一鸣惊人一言九鼎的君王……
那是一个伯乐识马千金买骨而门庭若市,志在四方而高山流水,因势利导孺子可教而升堂入世的年代。
那也是一个唇亡齿寒却鸟尽弓藏,玩火自焚而众叛亲离举棋不定致痛心疾首的年代。
以上成语都是出自春秋战国!
当然也有先入为主的原因,毕竟语言文字,越晚越难创作,不能说后人创作能力有限,而是感谢先人的创作力。举个不恰当例子,重力和相对论,即使牛顿爱因斯坦不发现,也早晚会被发现,但是也意味着更晚被发现。

春秋战国以前,学在官府。接受教育,能够使用书面语言的无非巫史及贵族,文字使用范围既不广泛,也不成熟。譬如卜辞,从数量上看十几万块,很不少了,但靠就其内容,大部分却浑如流水帐一般。此种情况在西方也有,克里特岛线形文字也多是货物清单,税收清单。再如西周,比起殷商来是有发展的,这一点从尚书《盘庚》三篇的诘诎聱牙到《酒诰》、《顾命》的庄重典雅可以体现,然后还出现了韵文的《诗经》中的许多篇目,也可显示出这种文化上的进步。不过,另一方面是西周的文化终究还局限于贵族阶层,他们使用文字,范围不过是记事铭功、宴饮娱乐、公文政务而已,对于更微妙的情感,更深邃的哲思都无涉及——因此,春秋之后的文化下移、文化普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是使用文字的主体急剧增加,不再是贵族的垄断品;其次是文字的使用范围,深度都大有增加。可以说,这一时代是中国文学的草创期和奠基期,《诗》《书》的完备在这一时代;列国史记产生于这一年代;辞章诗赋萌芽于这一年代;私人著述也创始于这一年代(此点见古史辨相关论述,曰战国之前无私人著述)……正因为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书面语言、对于文学是一个开创形成时期,所以留下的习语、典故必然就多,因为一个语言的发展,总是一代代往前学习而得的,时代越早的东西,往往越容易被更多地使用,也更容易成为经典。正如西方中世纪以来的文学源头之一正是《圣经》,故而在西欧各语言中,都留下了众多的来源于《圣经》的典故和格言,其理一如。
ps
春秋战国留下的成语多,实际上汉末至唐留下的成语也多,后者的原因是,魏晋南北朝甚至于隋唐也是中国文学、语言的一个大发展时代,是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一个大的过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14
,学在官府。接受教育,能够使用书面语言的无非巫史及贵族,文字使用范围既不广泛,也不成熟。譬如卜辞,从数量上看十几万块,很不少了,但靠就其内容,大部分却浑如流水帐一般。此种情况在西方也有,克里特岛线形文字也多是货物清单,税收清单。再如西周,比起殷商来是有发展的,这一点从尚书《盘庚》三篇的诘诎聱牙到《酒诰》、《顾命》的庄重典雅可以体现,然后还出现了韵文的《诗经》中的许多篇目,也可显示出这种文化上的进步。不过,另一方面是西周的文化终究还局限于贵族阶层,他们使用文字,范围不过是记事铭功、宴饮娱乐、公文政务而已,对于更微妙的情感,更深邃的哲思都无涉及——因此,春秋之后的文化下移、文化普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是使用文字的主体急剧增加,不再是贵族的垄断品;其次是文字的使用范围,深度都大有增加。可以说,这一时代是中国文学的草创期和奠基期,《诗》《书》的完备在这一时代;列国史记产生于这一年代;辞章诗赋萌芽于这一年代;私人著述也创始于这一年代(此点见古史辨相关论述,曰战国之前无私人著述)……正因为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书面语言、对于文学是一个开创形成时期,所以留下的习语、典故必然就多,因为一个语言的发展,总是一代代往前学习而得的,时代越早的东西,往往越容易被更多地使用,也更容易成为经典。正如西方中世纪以来的文学源头之一正是《圣经》,故而在西欧各语言中,都留下了众多的来源于《圣经》的典故和格言,其理一如。
第2个回答  2023-05-18
中国的成语大多数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不仅涌现了众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流和思想家,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繁荣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的运用和表达技巧上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同时,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人们在生活中也形成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和智慧,这为成语的创造提供了基础和灵感。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都给成语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条件和契机。从这个角度来看,成语不仅是的精华和文化的凝聚,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