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吃饭叫做用膳,这个膳究竟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在中国古代,用膳是皇帝及其家族专属的餐饮用语。"膳"字源自于古代的形声字,本意指的是肉类食品。在古代文献中,"膳"常与"肴"、"馐"等字并列,指的是精心制作的饭食。
古装剧中,皇帝的用餐场景往往被描绘为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然而,现实中的皇帝用膳并不像剧中那样铺张浪费。例如,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提到,宫中的食物并不美味,他往往只是走个形式尝一小口。太监和御厨们知道皇帝不会真的吃光这些食物,有时甚至会端上已经变质的食物。溥仪甚至不得不在妃嫔的厨房里寻找可口的食物。
有资料显示,清朝灭亡后,某位落魄的王子在街头品尝到了一份热腾腾的肉夹馍,感动得流泪。这位王子之前从未尝过热食,因为在他王府中,太监们总是告诉他这些食物是冷食。
皇帝的用餐习惯因朝代而异,明清两代的皇家饮食方式较为著名。通常,清朝的皇帝会在早晨六点到七点用早膳,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两点用晚膳,晚上六点左右再吃一次小食。皇帝的加餐则可以随时安排。御膳房的菜单需要在皇帝用膳前几天就准备好,并经内务府主管大臣审批后执行。
皇帝用餐被视为皇家机密,不对外公开。皇帝独自进餐,民间称之为“吃独食儿”。用膳时,由御前侍卫将食物从御膳房传递过来,太监们会按照规定的程序摆放菜肴,并经过验膳和尝膳的步骤后,皇帝才开始用餐。用餐时,皇帝面向南方,坐在北边,面前是一张长方形的大餐桌,摆满了美食。太监会报菜名,皇帝如果对某道菜感兴趣,太监就会将其盛入皇帝的碗或碟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