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含义

如题所述

只要是中国人都知道,咱们中华民族从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了,期间更是有着无数的发明创作。其中最为著名且能脱口而出的当属“四大发明”和“四大名著”了。四大发明不用多说,是指: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可以说,这四大发明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的象征。而四大名著则可算作是我国文化能够跨越国际传播的有力象征了,其包括:《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不得不说,其每一部的名著的创作除了有紧密衔接的剧情外,更是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包含在了其中。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在《三国演义》中,包含了那些历史知识呢?


首先,先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介绍:《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分24卷,240则。但当时的小说大部分行文规律还是以传统的诗文词句为主,学识一般的人真的很难看的懂其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而到了明末清初得时候,通过一位史学大家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后,才有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全书。


《三国演义》主要描写的是一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变换,其中主要以战争的描写为主导。在当时混乱割据、群雄并起的战争背景下,通过对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局面,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大晋王朝的故事。其主要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出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通过观阅全书,可以至少让我们从三个方面学习到历史知识。

一、形成背景


东汉中平六年灵帝死,刘辩被继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杀统领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硕。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阳为援。而当宦官杀何进,而袁绍又尽杀宦官之时,董卓却趁虚而入,一举率兵攻入洛阳,斩杀皇室宗亲,尽揽朝政与一身。在他揽政期间,不仅废黜了少帝,而且还将刘协另立为帝,即汉献帝。当然,董卓的专横统治和“一言堂”式的朝政自然激起了大多数的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随着暴政时间的延长和董卓荒淫无度的统治,许多的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偷偷联合决议,共同举兵起义反抗,最红酿成大规模的内战。

在混战中,董卓所建立的朝政自然挡不住群起而攻之的浪潮,很快就被迫出逃。在董卓逃入洛阳后,袁绍立即出奔冀州,而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


经过多年的激烈的混战之后,到建安元年时,全国已然形成众多的分裂割据的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初步形成了最初的三国局势。

二、发展背景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而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公元220年魏国代汉,终于公元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公元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三、十常侍的故事

历史记载原文: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


汉灵帝在位期间,享乐无度,朝政荒废,崇信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因他们都任职中常侍,取其成数故称“十常侍”。汉灵帝对十常侍的信任至极,以至于对人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而十常侍呢,则拿着皇帝的信任,卖官鬻爵,横征暴敛,祸乱天下,其党羽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人敢管,广大穷苦人民几无生路,在饥饿与死亡面前,举起了反抗之矛,黄巾起义由此而发生,《三国演义》即由此而始。

《三国演义》作为第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超然不说,在史学的角度看来也是具有很多的可学之处。其内容不俗,虽大多描写些汉末故事,但开篇却言尽千年历史,由远及近,由大及小,丝毫没有虚空之感,以史言史,增加了无数的历史气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