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古代汉语知识,举例说明古书标点错误的原因。。

如题所述

古代汉语书籍的标点错误,往往源于对词语含义的误解。在标注古代文献时,若对文中的词汇(无论是单音节词还是复音节词)理解不当,或者将一个词的甲义误认为乙义,或者用现代汉语的意义去解释古汉语的意义,又或者错误地将单音节词合并,或将双音节词拆分,都可能导致标点符号的使用出现错误。例如,在《后汉书·光武帝下》的注引《东观记》中,有这样的句子:“左右有白大司禅薯粗马史,病苦如此,不能动摇。自强从公,出乘,以车行数里,病差。”(中华书局,1982年版本)。按照原文的标点,可能会误读为:大司马史姓白,其后的“病苦”等症状是陈贺镇所述关于这位白大司马史的。然而,“白”在这里实际上是指“禀白”之意;“病苦”等症状也不是指大司马史,而是指陈光武帝的。因此,“白”是引导指示语的关键字。这种错误是将一个词的错误意义应用于标点,导致了误解。同样,句子中的“从”和“以”也被标点者误解了。正确的标点应该是:左右有白大司马史曰:“病苦如此,不能动摇。”自强从公出,乘以车,行数里,病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