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五次漠北讨伐,为何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差点亡了大明朝?

为何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差点亡了大明朝?

因为朱棣五次出征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战果。所以说虽然他五次出征都取得了全胜,但是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差点让国库空虚。


1,朱棣前三次没有消耗掉对方主力


朱棣虽然御驾亲征,但是他前三次战斗并没有消耗掉当时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实力。前三次出征,虽然说是大胜,但是他并没偶遇敌军正面交锋。所以说前三次出征不仅消耗了人力,财力,物力,而且让自己的军队变得非常的疲惫,他还需要犒劳三军。所以说这次的支出是非常的大的,因为当时生产力没有像现在这么高,所以说粮食储备是不够多的。而朱棣率领大军出征,一次性就率领了20多万人,这在路上所消耗的粮草是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而且运输粮食的队伍也会消耗粮草。这就导致需要大量的金钱和粮食储备,让当时的大明国国库难以承受。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明朝的国力日渐衰微的原因。


2,朱棣对于这个地方没有好好管理


虽然朱棣五次出征占领了草原上大量的领土,但是由于没有完全的相符,游牧民族使得它需要拍大量的兵力驻守,这就会给他带来很大的负担。为了让国库减轻负担,朱棣最后只好放弃一些地方,而这就给了游牧民族喘息的机会。


综上所述,之所以注定会因为五次出征而让大明国差一点灭亡。主要还是因为出征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太多,当时的生产力无法承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2

永乐八年,朱棣开始了第一次征讨。这次的战果实际上有点尴尬,因为,明成祖二月份发兵征讨,但是,在前三个月里,大明军队几乎是看不到本雅失里汗的大部队的,朱棣带着这五十万的大军,浩浩荡荡的,却犹如围场狩猎,打不到几个蒙古兵。直到五月份,明军才小有收获,打了胡人几个兵,缴了几匹马羊,车辆。

  直到他们抵达斡难河畔和贝尔湖东,明军才跟此次的战略目标本雅失里“相遇”,开始了真正的激战。此次战斗,明军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蒙古兵,但是,却没能将本雅失里汗杀死,还让他向着西边逃跑了。由于,明军的粮草经过数月的兼程已经消耗殆尽,使得很多明朝将士都饿死了,没办法,只能将这场维持了五个月的北伐之战草草结束。

  永乐十二年,二次征战漠北地区。这个时候,蒙古的瓦剌部开始逐渐强大起来,对于明朝的边境有了骚扰和威胁,于是,朱棣又领着五十万的士兵开始了第二次御驾亲征。明朝军队在图拉河处,用大炮向瓦剌部队发起了进攻,使其伤亡惨重。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明军此次战役杀敌数百,这次,明成祖采用了乘胜追击的方式,炮轰之后,开始了近距离厮杀。

  双方在激战过程中,死伤都很多,但是,瓦剌部损失更为惨重,后来,被当时在表面上臣服于明朝的鞑靼部阿鲁台吞并。阿鲁台后期势力逐渐强大,然后,便停止了进贡,后期,这支军队更是发展成了犯明大军。

  永乐二十年,第三次北伐开始了。这次朱棣的主要攻击对象是鞑靼部的阿鲁台。阿鲁台由于实力的差距,不敢跟明朝正面冲突,所以,在朱棣的大部队还没到达蒙古的时候,阿鲁台就带着自己手下的一众将领逃跑了。

  所以,明成祖和他的三十万大军,在到达蒙古之后,连敌方的影儿都没看到。本来朱棣还想追杀阿鲁台,但却在九月末的时候改变了主意,打道回府了。这次征讨的战果是杀敌首数十人。

  第二年,第四次征漠战斗开始。由于上一次没有打到阿鲁台,而且,其本身也是贼心不死,再次集结兵马卷土重来,迫使朱棣开始了第四次亲征。但是,这次阿鲁台依旧不肯与明军正面交锋,采用的迂回躲避的战术。

  不过,在零星的交战过程中,明军也歼灭了阿鲁台大部分兵力,领其最后势力被削减甚多,以至于,最终被死灰复燃的蒙古瓦剌部落歼灭了。

  又过了一年,到了永乐二十二年,第五次征战漠北开始了。这是朱棣第三次御驾亲征,也是最后一次出兵蒙古,但即使如此,这次依旧是空手而回。明军来到蒙古,当地的敌军就是拒不出战,而是开始了猫捉老鼠的游击战。

  朱棣虽然派人对各个山谷、狭道进行了反复的搜查,想要找到敌军,但是,都没有看到敌军的一兵一卒。后来,有人提出建议,想要利用一个月的军粮做诱饵,诱敌深入,但是,朱棣却担心,由于自己离敌军的腹地太近会有遭遇什么不测,所以,就拒绝了这个提议,班师回朝了。

  一四二四年的八月十二日,朱棣在回京途中病逝,明军加速还京,结束此次北征。

  其在位期间,五次亲征漠北,且五战五捷,成为了朱棣的主要功绩,也是后世广为流传的丰功伟业。但是,与宣传并不相符的是,事实上,这五次胜利,并没有杀敌无数,也没有将明朝边塞的困扰彻底清除,反倒让明朝与蒙古的仇怨越结越深。

  甚至,在短短的二十五年后,还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就连当时 的明英宗也让蒙古人给抓走了。

  这五次漠北讨伐,明朝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胜利,而每次都带着数十万大军的朱棣,其征战之路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声势浩大,但是,结果却战果平平,基本上被敌军溜了个够,更采用了“敌近,我退”的战术,数十万明军也是没有办法。

  而且明朝如此兴师动众,连续北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蒙古军相比,显然更加吃亏。这样一看,朱棣这动不动就亲征蒙古的行为,并不能给明朝带来太多好处。

  那么,他为什么还是屡试不爽呢?

  其中原因与朱棣本人的性格有直接关系,朱是一个个性刚毅,生性好战,好大喜功的人,乐于用各种丰功伟绩来标榜自己,包装自己。而他每次出征,都选择亲征,前呼后拥,更是好不热闹,这种没有结果的屡次征战,却被人们大加赞扬,想来也是阿谀之说大于客观评价。

  这些,都让朱棣在亲征的醉梦中,难以自省。

  当然,除了个性使然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朱棣之前是篡位夺权,多少有点心虚,所以,他急需一些前人没有过的功绩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粉饰自己的能力。就如同唐太宗一般,当初的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令人唏嘘,所以,他需要用“贞观之治”来掩饰自己之前的“凶残”,已经证明自己的能力可以驾驭帝王之位。

  朱棣,从历史上看,的确是一位具有战略思维,雄才武略的军事家,但是,对于一个治国之军,对整个大明王朝来说,数次亲征,无功而返,留下的只有劳民伤财,而没有更多的实质性意义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24
这是因为漠北的面积是非常大,而且人员比较稀少,所以朱棣带人去攻打的时候他们是没有什么兵力的,只会在草原上逃跑,而朱棣带的部队,他们不善于在草原上打仗。
第3个回答  2019-10-24
朱棣执政时已是明朝晚期,政局已经开始动荡,已经到了国穷民贫的时侯,再加上贪官污吏横行,国库早已亏空,根本没有能力发动战争,所以五次讨伐漠北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第4个回答  2019-11-09
之前的多年征战已经让朱元璋的兵力消耗大半,也使得民生凋零无力再战,主要精力投入到恢复劳动生产休养生息上,以促使民生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