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药企高管离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来源/思齐俱乐部

作者/Felix Yao


高管去民企似乎是一种 时尚 ,有种错觉,没有去民企的高管似乎落伍了,如今的中国医药海洋,波涛汹涌,善弄潮儿胜。


① 9月15日,前默沙东吴琼加入药明巨诺,担任高级副总裁兼CCO职位;

② 9月4日,前诺华中国总裁尹旭东离任;

③ 8月31日,前GSK副总裁、呼吸业务部负责人王虹离职;

④ 8月26日,前诺华肿瘤事业部负责人甄志诚离任;

⑤ 8月19日,前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罗永庆离任;

⑥7月24日,前诺华肿瘤实体肿瘤事业部负责人田禹离任;

⑦7月21日,嘉和生物药业宣布,聘任陈文德为首席运营官(曾任罗氏 副总裁);

⑧7月中旬,天境生物聘任朱益飞为首席商务官(曾任杨森BUhead)。


① 4月9日,前北京泰德总裁孔泰离任;

② 4月2日,前拜耳作物科学大中华区总裁黄伟东加入亿腾医药任首席运营官;

③ 3月25日,前默沙东中国肿瘤事业部负责人牟艳萍加入上海艾力斯,任首席执行官。


(如有疏漏,请高管海涵)


都是行业领军人物,高管离任潮,外企或民企,不仅仅是一个选择。



高管去民企是一种流行吗?实则不然,如今外资药企处境犹如一个萝卜两头切,高管则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犹如夹心饼干,难以发挥其自身优势。


一方面,国家医改进入深水区,药品集中采购成为常态,中国外资药企非专利药品贡献比重较大,故高管鲜有乾坤挪移之术起死回生。另一方面,外资药企合规愈发严苛,需要合规更胜于业务本身。


除以上原因外,多家跨国药企总部应该对中国医药产业发生快速变革,难以理解,总以为是“中国人”在说谎,故更多外资药企的一把手都改派外国人,现在老外回流中国潮开始。


中国区老大的调整,也加速了管理层的进一步变革,高管回流民企。这与前些年中国医药市场高速发展背景下,高管本土化需求相去甚远。


除了高管在外资药企面临的挑战外,从外部环境来看,政策一方面对非专利药物的集中采购加速,另一方面对国产创新药物的鼓励,尤其是国产创新药企的扶持,这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经过前几年创新药企的未雨绸缪,创新药的研发、临床快速推进及加速获批,部分创新药物面临商业化运作,创新药企业老板希望借助外企高管的职业经历、经验成功运营产品,这也是外企高管所具有的创新药运营优势所在。



行业内有一句话,从外企到民企会水土不服,尤其是高管,鲜有捱过一年的,这似乎是一个职业魔咒,毕竟在医药行业几十年,成长为全球药企中国区管理层,呼风唤雨,万人膜拜,怎么在小小民企就玩儿不转呢?


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企业拥有者原因:


企业拥有者原因比重较高,毕竟请外资药企高管都是6位数起的薪酬,企业拥有者希望性价比好,希望能看到雇佣成果,尤其是短期内见到起色。


大部分高管适应需要一定时间,企业业务没有向好发展,这也是很多高管“一年内离开”的原因。


此类现象矛盾在前几年更加突出,尤其是医改并未进入稳定期,医改依然在逐步推进,医药市场走向不明朗,企业拥有者需要高管给予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建议,但是大多数高管很难完成这个使命,毕竟预测政策趋势还是有困难的。


与企业拥有者匹配性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性格、文化以及职业习惯等,这些虽然不构成高管离任的主要原因,但是在一定压力之下,这也许会成为高管离开的导火索。


2、高管心态原因:


高管的心态未调试到最佳状态,也会应验“一年离开”魔咒,尤其是那些没有做好准备,就从外企到民企的高管。


外企与民企之间差异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很充分的准备,难以适应。


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文化差异极大,大多数外资药企文化强调团队作战,绩效为先,民企可能要考虑个人因素更多,尤其是领导的决策。同时也要考虑融入企业文化,与现有团队的融合与共处,毕竟主要部门都是老板的肱股之臣,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次,高举高打向落地务实转变,外企是花global的钱办事,预算都是全球统一规划,而民企花费是企业拥有者或投资人的利润,这一点差异较大。


再者,放下身段,既能五星级酒店头等舱,亦能快捷如家二等座,这些需要极大勇气和挑战。


3、企业困境与高管能力匹配性原因:


如果以上两点从主观因素考虑,那么,匹配性则是“一年魔咒”的根本。


其实民企与外企根本不同在于造血机制,外资药企花着global的钱,办着中国的事儿,不需要造血,背靠全球大树好乘凉,而民企本来就是global,需要制定企业生存策略,自己造血、输血,稍有不慎关乎生死。


外企在中国生意好坏无关生死,只要给总部讲好故事,如果总部故事听腻了,大家都是职业经理人,换个企业,升职、加薪继续开始新职业生涯。


因此,民企对外企高管的需求也不一样,很少需要花架子,装门脸,相反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业绩是企业最根本需求,很多创新型药企,背后都是投资方,商业运营的成功关乎企业的生死。商业成功毕竟不是一朝一夕,一人之力可以实现,我们看到大多数高管很少能快速转型成功,都需要一个蜕变过程。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外企高管去民企,需研究老板,放下身段,交付结果。



一波一波的职业偶像,行业标杆,趋之若鹜去民企,让我们曾经拯救世界患者的梦想,越来越远。


尤其对现在的外企职业经理人冲击特别大,在外企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去民企吗?或者说终极目标就是民企吗?曾经在年会上,要携手共创 健康 中国,拯救疾患,为中国患者奋斗终身的老板,都去了民企,我们该如何自处?


一家心脑血管头部外资药企,大区经理转岗到区域市场,因为多年的行业销售经验,擅长的是客户管理和销售业务,面临诸多不适,困惑于如何抉择:内部转岗销售培训经理,或供职其他头部药企大区经理,或者民企销售总监。


结果很难想象,中层管理者是否选择去民企时所产生的纠结,远远多于高管,尴尬源自未来遇到职业困境,是否还得再回外企?不如继续留在外企,最终选择了一家头部抗感染外资药企。


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清晰的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但是通往实现理想的道路是艰难的。真正让你撑下去的,最初是“喜欢、追求抑或是梦想”,到了最后,最有说服力的是薪资报酬。其实不是你变了,而是你更清醒的认识了这个世界。


也不是高管们丢失了梦想,只是他们对世界认识的更早,更清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