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尔·费歇尔详细资料大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1

1852年10月9日生,逝世 1919年7月15日,化学家,曾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 外文名 :Hermann Emil Fischer 别名 :埃米尔·费歇尔 国籍 :德国 出生地 :德国奥伊斯基兴 出生日期 :1852年10月9日 逝世日期 :1919年7月15日 职业 :化学家 毕业院校 :波恩大学 信仰 :天主教 主要成就 :诺贝尔化学奖 (1902) 性别 :男
教育背景,生平,研究贡献,

教育背景

研究机构 慕尼黑大学 (1875-81)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 (1881-88) 维尔茨堡大学 (1888-92) 柏林大学 (1892-1919) 母校 波恩大学 斯特拉斯堡大学 博士导师 阿道夫·冯·拜尔 博士学生 阿尔弗雷德·斯托克 奥托·迪尔斯 奥托·鲁夫 获奖 诺贝尔化学奖 (1902)

生平

1852年10月9日,埃米尔·费歇尔出生于德国莱茵河附近的乌斯吉城,他的父亲劳伦兹·费歇尔是当地富有的企业家。埃米尔自幼勤奋好学,186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波恩大学预科,1871年进入波恩大学,一年以后,又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该校对于新入学的化学系学生要求很严,规定必须经过严格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训练。在德国化学家H.罗斯指导下,E.费歇尔熟练地掌握了用本生创造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水质。接着,E.费歇尔开始学习有机化学,很幸运的是,他开始与拜教授接触。拜耳很快就发现了这位勤奋好学的青年的才能,并精心地加以培养。 1874年E.费歇尔在拜耳教授指导下,完成了论文《有色物质的萤光和苔黑素》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E.费歇尔毕业以后,当时已受聘担任慕尼黑大学化学教授的拜耳希望E.费歇尔能和他一起在慕尼黑大学任教。能够在这位有机化学权威指导下学习和研究,恰恰是E·费歇尔的愿望,于是E.费歇尔欣然当了拜耳的助教。 19世纪的有机化学大师,对糖、酶、嘌呤、胺基酸和蛋白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9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在著名的威廉皇帝学会的创立中,费歇尔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之初,在有机化学领域中,德国的费歇尔是最知名的学者之一。他发现了苯肼,对糖类、嘌呤类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而荣获19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童年与教育 费歇尔出生在德国科隆地区的奥伊斯基兴小镇,父亲是一个商人。以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后,他本想进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但他的父亲强迫他从事家族生意,直到确定他的儿子不合适经商,不得不说“这个孩子太蠢成不了商人,只能去读书”[1]。费歇尔从而进入波恩大学学习化学,曾经上过凯库勒等人的化学课程。1872年他转学到德国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建立的威廉皇帝大学(现今的斯特拉斯堡大学,该大学化学系的一间阶梯教室以费歇尔命名)以求继续学习物理,却在阿道夫·冯·拜尔的影响下,决定终生从事化学。1874年以对萤光黄和酚酞染料的的性质进行研究获得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助理讲师。 Emil Fischer

研究贡献

糖类和蛋白质研究 1883年他接受巴登苯胺苏打厂(巴斯夫股份公司的前身)的邀请,前往担任其实验室负责人。期间他开始了对糖类的研究。1880年以前,人们已经测出葡萄糖的化学式是C6H12O6,并通过葡萄糖可以发生银镜反应和裴林反应推测葡萄糖中存在醛基。费歇尔结合前人的成就和自己对肼类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他首先研究了葡萄糖的性质,如葡萄糖被氧化为葡萄糖酸,葡萄糖被还原为醇,糖类与苯肼的反应形成苯腙和脎,后者成为确定糖类的特征鉴别反应。 1888年到1892年他成为维尔茨堡大学化学系教授,这是他觉得很快乐的一段时间,他喜欢去附近的黑森林散步,对其中生长的地衣进行了研究,这一阶段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有机化学中描述立体构型的重要方法—费歇尔投影式,竖直线代表远离观察者的化学键,水平线代表朝向观察者的化学键,这样将三维结构的分子用二维形式表达出来,使得研究者便于互相交流。。1892年他接替刚刚去世的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任柏林大学化学系主任一直到1919年去世。在柏林,费歇尔总结当时所有已知糖的立体构型他接受了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的葡萄糖中存在四个手性碳原子的观点,确定了葡萄糖的链状结构,并认为葡萄糖应该有2的四次方=16种立体异构体。并且自己合成了其中的异葡萄糖、甘露糖和伊杜糖。 1899年到1908年费歇尔对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在费歇尔之前,李比希等人试图像小分子一样用简单的化学式来描述蛋白质,但遇到了困难。费歇尔首先提出胺基酸通过肽键(-CONH-)结合所形成的多肽,多肽正是蛋白质的水解产物。在实验上,费歇尔改进了测试胺基酸的办法,发现了新的环状胺基酸脯氨酸和氧脯氨酸。他还尝试使用光反应来让胺基酸合成蛋白质。并合成了二肽,三肽和多肽(含18个胺基酸[5])。给后来桑格等人对蛋白质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方法基础。 费歇尔的后半生得到了很多荣誉。他是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荣誉博士。他还荣获普鲁士秩序勋章和马克西米利安艺术和科学勋章。1902年他因对糖和嘌呤的合成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但生活是悲惨的,他的一个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另一个儿子在25岁时因忍受不了征兵的严厉训练而自杀。费歇尔因此陷入抑郁之中,并患上了癌症于1919年去世。费歇尔的第三个儿子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对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有一定贡献。 肼类与嘌呤研究 在斯特拉斯堡的临时讲师任上,费歇尔作出了自己在化学上的第一个重要发现,使用亚硫酸盐还原重氮苯,合成了苯肼(C6H5NHNH2)。以苯肼为起点,他和他的表弟奥托·费歇尔一起研究肼类的性质,他们提出了从三苯甲烷生产染料的新合成路线,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方法的正确。1875年拜耳被邀请前往慕尼黑大学接替1873年去世的李比希留下的化学系教授的教职,费歇尔跟随拜耳前往,成为拜耳在有机化学研究上的一名助手。 嘌呤的化学结构1879年费歇尔被慕尼黑大学任命为分析化学的副教授,并拒绝了来自亚琛工业大学的担任化学系主任的邀请。1881年他被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任命为正教授,对茶叶、咖啡和可可等饮料的组分进行研究,分离并分析了茶碱、咖啡因和可可碱等,进一步阐明了这些化合物和尿酸都是一个杂环化合物的衍生物。这个化合物便是嘌呤,是由一个嘧啶环和一个咪唑环杂合的杂环化合物,是重要的代谢物之一。 科学发展的贡献 一、对糖类的研究; 二、对嘌呤类化合物的研究; 三、对蛋白质;主要是胺基酸、多肽的研究; 四、在化工生产和化学教育上的贡献。 由此可见,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对有机化学中那些与人类生活、生命有密切关系的有机物质的探索。可以说他是生物化学的创始人。 “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用现代的观点来看,“蛋白体”实际上就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体。鉴于这一点,可见费歇尔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他为现代蛋自质和核酸的研究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AKA Hermann Emil Fischer Born: 9-Oct-1852 Birthplace: Euskirchen, Prussia, Germany Died: 15-Jul-1919 Location of death: Berlin, Germany Cause of death: Suicide Gender: Male Race or Ethnicity: White Sexual orientation: Straight Oupation: Chemist Nationality: Germany Executive summary: Investigated sugars and purines Father: (busines *** an) Wife: Agnes Gerlach (dau. of Professor J. von Gerlach, m. 1888, three sons) Son: (d. WWI) Son: (d. suicide age 25, during WWI) Son: Hermann Otto Laurenz Fischer (Professor at UC Berkeley, d. 1960)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Bonn University: PhD, University of Stra *** ourg (1874)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Munich (1875-81)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Erlangen (1881-88)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Würzburg (1888-92) Professor: Professor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Berlin (1892-) Nobel Prize for Chemistry 1902 Davy Medal 1890 以费歇尔命名的贡献 费歇尔吲哚合成 费歇尔投影式 费歇尔恶唑合成 费歇尔肽合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