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永《蝶恋花》的赏析

急用啊!

◎原文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伫,长时间站立。危楼,高楼。黯黯,心情沮丧,无精打采。会,理解。疏狂,狂放不羁。

◎翻译
久久地倚靠着高楼的栏杆,在微风习习中极目远望,一缕春愁从天边黯然升起。残阳中苍茫的大地云霭缭绕,有谁能理解我凭栏远望的意思呢?
想要放纵身心一醉方休,以酒当歌排潜心中的愁苦,怎奈强作的欢颜终究索然无味。那么就让我无怨无悔地在相思中消瘦下去吧,为了你而憔悴老去也心甘情愿。

◎赏析
《蝶恋花》又作《凤栖梧》,是同一词调的不同名称。这一词调经常用来表达“男女相思”的主题。
上阕情、景交融,写作者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春愁油然而生,由望远而怀远。下阕抒发情感,写作者为了排解相思之苦借酒浇愁,而结果相思未解更觉无趣,于是索性任自己的思绪飞扬,发出为了思念中的情人甘愿消瘦憔悴的感慨。
“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作者久久地站立在高楼之上,轻轻吹拂着他的面颊的春风勾起了他对远方情人的相思之情,于是在目力所及的天际,一股愁绪黯然升起并迅速蔓延开来。让愁绪生于天际,是为了让这愁绪由远而近、由小而大,这样既使人感受到作者的相思是那样的博大、那样的久长,也给无形的相思赋予了一种如云似雾的形象,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愁绪的翻涌、思念的流动。另外,魂牵梦绕的情人远在他乡,人们不由得会产生这样的联想——那生于天际的愁绪或许就是她“放飞”的!虽然天各一方,无法相见,但思念的愁绪将两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样的意境,这样的表现手法,巧妙、浑厚而又浪漫天成。
“草色烟光残照里”,既是作者眼前的实景,也是他内心愁苦的写照。草色青青、暮霭氤氲,黄昏的落日将一抹斜阳泼洒在苍茫的大地上,使得目力所及是那样的空旷寂寥。然而,更加寂寥的是内心,思念已经使他的内心如眼前的大地般荒芜。一个“残”字,道出了作者的无奈和凄凉。是的,除了思念,他还能做什么呢?他只能默默“无言”,独倚高楼,极目远方,遥寄相思。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的“无言”,胜过万语千言,包含万千思绪,囊括万千风情。可是,有谁能理解这种无言凭阑念远相思之意呢?远方的情人,你能理解吗?很少有人没有尝过相思之苦,然而苦到让人无法“会”意、不能理解,当是苦到了极致。
下阕,作者似乎豁然开朗,想痛痛快快地大醉一场,“对酒当歌”,强作欢颜,借此放纵身心,把苦涩的愁绪抛到九霄云外。然而,思念是根植于心的,用酒来麻醉自己和强迫自己开心,简直就是自欺欺人,到头来不仅没有排遣愁苦,反而使自己越发地感到无聊、无趣、无味。不过作者并不是以此来说明“借酒浇愁愁更愁”这一尽人皆知的道理,而是进一步反衬自己对远方的情人的感情是多么的真挚和强烈,更重要的是,为下一句起到转承的作用。
结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是全词之睛、通篇之警策。既然“对酒当歌”也无法排遣心中的愁苦,那么就索性任由自己的愁绪漫天飞舞,让相思来得更猛烈些吧!相思是一种折磨,但这种折磨苦中含蜜,为了心爱的人,哪怕被相思折磨得瘦骨嶙峋、憔悴老去也在所不惜!一个“终”字,使得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至死靡他的才子词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对“消得”的解释稍有争议,胡云翼先生的《宋词选》里注释为“值得”,可谓深得其解。这两句把天下有情人彼此思念的真挚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古诗十九首》里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诗句,以上结穴或许是从这两句演化而来,但古诗显然表现得较为含蓄、平和,与之相比,柳永的表达更直白,感情更浓烈,态度更决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王国维借用柳永的这两句词来说明成大事业、做大学问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忘我、坚韧、锲而不舍的精神,虽然和词的原意不合,但足见他对这两句词非常欣赏。

◎柳永小史
柳永(984年-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因在族内排行第七,俗称柳七,当时他和兄长三复、三接被世人誉为“柳氏三绝”。
柳永在宋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李煜是宋词婉约派的开门人,那么柳永就是将婉约风格推向了鼎盛。在形式上,他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成为能够容纳更多内容的长调慢词;在内容上,他摆脱了官词的束缚,大胆地描写市井百姓的情调和情绪;在语言上,创造性地大量使用民间俚语,使词通俗化、口语化。正因为如此,他的词不仅风格浪漫多情、委婉凄美,而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当时广为流传,以至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三变作新乐府,天下咏之”。乐工每谱得新曲,必找他填词,而歌妓只要唱了他填词的歌曲,就会“声价十倍”。这是宋代任何词人都无法相比的。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大家中,死后形成节日祭悼民俗的只有两人,一位是屈原,另一位就是柳永。自北宋仁宗到南宋高宗的上百年间,为了祭奠这位词人,清明节风行“吊柳七”的民俗,也叫“上风流冢”。据说仁宗皇帝听说了这件“奇事”,不太相信,就派了一名大臣前往柳永的葬地乐游原上探看虚实,结果大臣回来后,不仅证实确有其事,还抄录了一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诗:“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仁宗看后,不禁为自己埋没了人才而脸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18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

他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黯然地升起从遥远无边的天际。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

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醉醉,可是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

【品评】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3-18
◎原文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伫,长时间站立。危楼,高楼。黯黯,心情沮丧,无精打采。会,理解。疏狂,狂放不羁。

◎翻译
久久地倚靠着高楼的栏杆,在微风习习中极目远望,一缕春愁从天边黯然升起。残阳中苍茫的大地云霭缭绕,有谁能理解我凭栏远望的意思呢?
想要放纵身心一醉方休,以酒当歌排潜心中的愁苦,怎奈强作的欢颜终究索然无味。那么就让我无怨无悔地在相思中消瘦下去吧,为了你而憔悴老去也心甘情愿。

◎赏析
《蝶恋花》又作《凤栖梧》,是同一词调的不同名称。这一词调经常用来表达“男女相思”的主题。
上阕情、景交融,写作者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春愁油然而生,由望远而怀远。下阕抒发情感,写作者为了排解相思之苦借酒浇愁,而结果相思未解更觉无趣,于是索性任自己的思绪飞扬,发出为了思念中的情人甘愿消瘦憔悴的感慨。
“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作者久久地站立在高楼之上,轻轻吹拂着他的面颊的春风勾起了他对远方情人的相思之情,于是在目力所及的天际,一股愁绪黯然升起并迅速蔓延开来。让愁绪生于天际,是为了让这愁绪由远而近、由小而大,这样既使人感受到作者的相思是那样的博大、那样的久长,也给无形的相思赋予了一种如云似雾的形象,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愁绪的翻涌、思念的流动。另外,魂牵梦绕的情人远在他乡,人们不由得会产生这样的联想——那生于天际的愁绪或许就是她“放飞”的!虽然天各一方,无法相见,但思念的愁绪将两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样的意境,这样的表现手法,巧妙、浑厚而又浪漫天成。
“草色烟光残照里”,既是作者眼前的实景,也是他内心愁苦的写照。草色青青、暮霭氤氲,黄昏的落日将一抹斜阳泼洒在苍茫的大地上,使得目力所及是那样的空旷寂寥。然而,更加寂寥的是内心,思念已经使他的内心如眼前的大地般荒芜。一个“残”字,道出了作者的无奈和凄凉。是的,除了思念,他还能做什么呢?他只能默默“无言”,独倚高楼,极目远方,遥寄相思。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的“无言”,胜过万语千言,包含万千思绪,囊括万千风情。可是,有谁能理解这种无言凭阑念远相思之意呢?远方的情人,你能理解吗?很少有人没有尝过相思之苦,然而苦到让人无法“会”意、不能理解,当是苦到了极致。
下阕,作者似乎豁然开朗,想痛痛快快地大醉一场,“对酒当歌”,强作欢颜,借此放纵身心,把苦涩的愁绪抛到九霄云外。然而,思念是根植于心的,用酒来麻醉自己和强迫自己开心,简直就是自欺欺人,到头来不仅没有排遣愁苦,反而使自己越发地感到无聊、无趣、无味。不过作者并不是以此来说明“借酒浇愁愁更愁”这一尽人皆知的道理,而是进一步反衬自己对远方的情人的感情是多么的真挚和强烈,更重要的是,为下一句起到转承的作用。
结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是全词之睛、通篇之警策。既然“对酒当歌”也无法排遣心中的愁苦,那么就索性任由自己的愁绪漫天飞舞,让相思来得更猛烈些吧!相思是一种折磨,但这种折磨苦中含蜜,为了心爱的人,哪怕被相思折磨得瘦骨嶙峋、憔悴老去也在所不惜!一个“终”字,使得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至死靡他的才子词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对“消得”的解释稍有争议,胡云翼先生的《宋词选》里注释为“值得”,可谓深得其解。这两句把天下有情人彼此思念的真挚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古诗十九首》里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诗句,以上结穴或许是从这两句演化而来,但古诗显然表现得较为含蓄、平和,与之相比,柳永的表达更直白,感情更浓烈,态度更决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王国维借用柳永的这两句词来说明成大事业、做大学问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忘我、坚韧、锲而不舍的精神,虽然和词的原意不合,但足见他对这两句词非常欣赏。

◎柳永小史
柳永(984年-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因在族内排行第七,俗称柳七,当时他和兄长三复、三接被世人誉为“柳氏三绝”。
柳永在宋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李煜是宋词婉约派的开门人,那么柳永就是将婉约风格推向了鼎盛。在形式上,他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成为能够容纳更多内容的长调慢词;在内容上,他摆脱了官词的束缚,大胆地描写市井百姓的情调和情绪;在语言上,创造性地大量使用民间俚语,使词通俗化、口语化。正因为如此,他的词不仅风格浪漫多情、委婉凄美,而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当时广为流传,以至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三变作新乐府,天下咏之”。乐工每谱得新曲,必找他填词,而歌妓只要唱了他填词的歌曲,就会“声价十倍”。这是宋代任何词人都无法相比的。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大家中,死后形成节日祭悼民俗的只有两人,一位是屈原,另一位就是柳永。自北宋仁宗到南宋高宗的上百年间,为了祭奠这位词人,清明节风行“吊柳七”的民俗,也叫“上风流冢”。据说仁宗皇帝听说了这件“奇事”,不太相信,就派了一名大臣前往柳永的葬地乐游原上探看虚实,结果大臣回来后,不仅证实确有其事,还抄录了一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诗:“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仁宗看后,不禁为自己埋没了人才而脸红。
第3个回答  2009-03-24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第4个回答  2009-03-28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
他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黯然地升起从遥远无边的天际。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
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醉醉,可是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人渐渐消瘦,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其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被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成大事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二境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