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报复张绣父子,张绣父子因此得到了什么下场?

如题所述

从个性来说,曹操向来不是一个宽容的人,反而是一个“外宽内忌”的人。翻开《三国志》可以找到很多因为一句话而莫名其妙得罪曹操,又莫名其妙被杀的人。不过曹操有的时候表现得也很理智,这一点在张绣降而复叛,叛而复降一件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绣杀死了曹昂、曹安民、典韦,曹操即使再大度也不可能不恨张绣,但在张绣投降时,曹操却当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还与张绣结成亲家。不过张绣和儿子张泉都没有得到善终,有人认为这是曹操对张绣的刻意报复。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张绣叛而复降的时机,让曹操不得不接受

张绣与曹操之间可谓有刻骨深仇,但是张绣抓的时机非常好,让曹操不得不接受他。张绣投奔曹操的时候,正是曹操和袁绍相对抗的时候。在人们的印象中,袁绍当时的力量比曹操强大很多,所谓坐拥青、冀、幽、并四州。

但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四州之地并非全境,其实青州就有一部分在曹操的手上。而曹操也是占据兖州、豫州、徐州、司隶以及扬州、青州、荆州的一部分,仅从地盘上来看,并不比袁绍弱小。



而曹操有一个非常大的劣势,那就是敌人比袁绍更多、更强大。袁绍“南据河,北阻燕、代”,以黄河和太行山为屏障,有一个较为稳固的大后方,面对的对手也都不是很强;而曹操向北则面对强大的袁绍;向西则是名义上归服,但保持独立状态的关西军阀;西南和东南分别是张绣、刘表和孙策。可以说周围都是敌人,或者潜在的敌人,处境非常不利。

在种生死存亡之际,张绣跑来投奔曹操,我想曹操恶心是真的,但高兴也是真的。为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以及拉拢、稳固其他人,曹操必然要接受张绣,还要给张绣很高的政治待遇。张绣杀了曹昂,还能得到曹操的厚待,只能说抓的时机太优秀了。

《三国志·魏书·张绣传》:“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绣从贾诩计,复以众降……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



张绣父子之死

张绣在“官渡之战”中站对了队,那么在这种“非常时期”过后,曹操有没有对张绣进行报复呢?有人认为是有的。因为张绣父子都没有得到善终。

张绣

按照《三国志》当中的记载,曹操击败了袁绍,并且陆续击败袁尚和袁谭。袁熙、袁尚兄弟跑到幽州西北方,三郡乌桓的地盘。

袁绍与乌桓人有长期合作的关系,曹操担心自己在南下扩张的时候,或受到袁氏兄弟和乌桓的反扑,于是决定远征三郡乌桓。张绣就是在出征的路途上死掉的。



有人觉得奇怪,张绣在军中好好地待着,怎么就突然就死了呢?是不是曹操下的毒手呢?这个小编并不认同,一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是曹操所为;二是远征乌桓的路途凶险,难免发生意外或者疾病,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也是参与远征乌桓后病死的。仅仅死于军中就说曹操报复张绣,未免过于牵强。

《三国志·魏书·张绣传》:“从征乌丸于柳城,未至,薨。”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郭嘉)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

关于张绣之死还有一种说法,出自《魏略》。曹丕几次因为曹昂的死责骂张绣,张绣内心不安,于是自杀。

不过《魏略》中称曹丕为“五官将”,而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则是在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要晚于张绣的去世时间。所以这条史料是有争议的,并不能确定曹操有过报复行为。

《魏略》:“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张泉

张泉是张绣的儿子,他也没得到善终,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的“魏讽案”。魏讽是一个很有口才的人,不满于曹操的统治,于是暗中组织党羽,在曹操在外出征时发动政变。

可以说魏讽选择这个时候发作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曹操刚刚在“汉中之战”吃了败仗;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关中群盗呼应关羽,曹操面临一个新的危机。魏讽也打算添一把火,但是事情败露,被曹丕扑灭。而张泉正是此事牵连而被诛杀。



《世语》:“大军未反,讽潜结徒党,又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邺……诛讽,坐死者数十人。”

《三国志·魏书·张绣传》:“子泉嗣,坐与魏讽谋反诛,国除。”

有人认为,张泉的死是曹操对张绣的报复行为,隐忍了这么久,你杀我一个儿子,我杀你一个儿子,非常公平。但问题在于,“魏讽案”是一个突发情况,曹操当时位于关中,是由曹丕完成对魏讽和其党羽的镇压。

非常时期非常手段,曹丕扩大了打击范围,以至于“坐死者数十人”。至于其中有多少人参与谋反,张泉有没有参与谋反,一概不清楚。但无论如何,这件事是曹丕做的,把张泉的死放在曹操的头上,并不是一件合适的事情。

更何况当时的情况虽然不至于“官渡之战”时那样恶劣,但确实也是很不利的。曹操败于汉中,威望受到巨大打击,有营帅仗着军队和曹操叫板,也有人因为“汉中之战”的劳役造反,关羽的兵锋就在襄阳,如果取得襄阳之后,下一步就是宛城,直接威胁许昌。

曹操甚至一度想要迁都避祸。这种情况之下,曹操对“魏讽案”的倾向是尽量宽大处理,如果曹操真的想要报复张绣,也犯不上在这样一种特殊时期。

“官渡之战”时曹操能忍张绣,“魏讽案”中曹操就能忍张泉,当然这是在张泉没有参与谋反的前提下。如果张泉真的参与谋反,那也就谈不上报复不报复的问题了。



《三国志·魏书·刘廙传》:“魏讽反,廙弟伟为讽所引,当相坐诛。太祖令曰……特原不问。”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文章志》:“太祖时征汉中,闻粲子死,叹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