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吾法念无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我摘录: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前面的五章,虽然所讲的有‘顿’、‘渐’不同的修持层次,但认真讲起来,都是阐述有关世间的现象,属于俗谛法门。本章所讲的‘念、行、言、修’四种,本来都是当体即空的,空,指诸法的实相,也就是诸法本来的面目,这是就真如本体上,一切本来平等来讲的,属于真谛法门。 俗谛法门类似现代哲学的现象论,是讲‘有’的,我们所看到的形形色色,森罗万象,有关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都在这个范畴里面。而真谛法门类似现代哲学的本体论,是讲‘空’的,关于真心的道理,属于形而上的思想领域,不可以看到,因此,本章的内容,道理比较深奥,我们必须仔细去思维,才能够领会。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他本来没有讲法,可是为了度众生,才讲了好多佛法,但是,他所讲的佛法是‘念无念念’。这里,念,就是忆念,可以分为能念与所念两方面来作解释: (一)能念:有身念、口念、意念三种。譬如说,我们念佛,手上拿了一串念珠,叫身念。我们口头上念佛,叫口念。我们不但手上拿念珠,口头称佛名,同时心里也观想和注意我们所念的佛号,身、口、意都是能念的。 (二)所念:能所是相对待的,我们能念的是身、口、意,所念的物件是什么?是念佛、念法、念僧。譬如说,我们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所念的是佛号,叫念佛。不但念佛,我们也要念法,好像你每天要诵一部《弥陀经》,或者念一本《普门品》、《药师经》,都是念法。念僧,僧,就是出家人,指现代住世、代表佛宣扬佛法的。我们常怀念他的德行,足以当我们的楷模,这就是念僧。这三宝,我们对他恭敬忆念,是我们所念的物件。 经文的‘念无念念’,第一个念是动词,好像念佛、念经。第二个念是形容词,念,有的是有念,有的是无念。第三个念是名词,就是‘念于无念之间’,虽然是念了,念而不念,到最后是一心不乱的,也就是我们念佛,要无念而念,不要说我现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是念药师佛,我要到西方去。或者说我不要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不吉祥,我不要到西方去,我是专念药师佛的。这种念,就是有所为而念了。所以‘念无念念’,是说我们虽然是念,而不执著,无念,应该是指不执著。 有的人说:‘我一天要念一千声佛号。’有的人说:‘我今天要念一万声、或者三万、五万、十万声佛号。’很多的祖师,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但是他并没有说:‘我一天念十万声。’这就是不执著。 但是一般人,认为念佛有功德,他每天可以念个一千、一万声,是很了不起,而看轻没有念佛的人,这就是执著了。有的人诵经,认为《地藏经》不能在家里念,不然鬼会跑到家里来。也有的认为在家里不能诵《弥陀经》,念《弥陀经》要到西方去了,这不但是执著,而且是非常错误的观念。更有的说,他每天要念几部经,一本都不能少的,甚至于连初一、十五、廿三,要到寺里来共修,他都赶不上,为什么?因为他规定要念的经咒,太多太多了,又是《金刚经》,《普门品》、《药师经》、《普贤行愿品》,又是《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有的时候,整个上午也念不完,他认为念不完就没有功德,同时心里也有罪过感。这样念,是‘念有念念’了,有所念,少念了就放不下,起烦恼。所以,我告诉这些善友: ‘你这样的学佛、这样的修持态度,太痛苦了。我们念佛也好,诵经也好,目的是要去除烦恼,你这样反而增加烦恼,实在没有意思!’ 因此,讲到‘念无念念’,无论是念佛、诵经,都不要执著,无念而念,连念的这个念头都应该舍弃,专心致意地念,才能够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这是念佛的三昧。你的心不动,这个时候,也不知念了多少遍,总之,就是很至诚地念就对了。 有一天,一位善友打电话给我,说:‘师父,我向您请教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人家说念佛,念珠拨到了珠头,不能跨越过去,必须把它倒转过来念,是不是要这样呢?’ ‘的确好多人都这样说,甚至杂志上好多文章也这样写。不过,我认为这种念法就是有所念(执著)。你想想,我们念佛念得很好的,为了不能跨过珠头,就必须分心去留意,快到了,应该把它转过来,反而形成了一种心理负担,心老是挂意在珠头上,这样念,实在太麻烦了,那里能够专心呢?’ 所以,我认为‘念无念念’,是很有意思的。 以下‘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三句,和‘念无念念’的句法是同样的。 ‘行无行行’,行,就是行动、实践。我们学佛,必须‘信、解、行’,光说而不去做,是没有用的,因此,要知行合一,行解相应,行,也是非常重要的。童子军的铭言:‘日行一善’,每天都做一件好事,但是,你不要说:‘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给叫化子二十元。’或者‘我布施人家一件衣服。’‘我捐了施诊所一千元。’如果执著说我布施了多少,这样布施的功德,不能说没有,但不大。 依佛教说,布施要三轮体空。所谓三轮体空,我是布施的人,你接受我的布施,甚至于我布施你的东西,这三样称为三轮,真正讲起来,我是所施的人,你是受施的人,还有我所施的东西,都不要执著,送过以后,根本就不把它放在心里面,当体不存著施、受、物的事情,称为三轮体空。要这样做,才叫做‘行无行行’。 我们平常所修行的戒、定、慧三学,以至于一切的行持,都必须是无行的,不要执著而行,称为无功行道,不要记挂著修持的功德。才是行无行行。 ‘言无言言’,言,就是说话,在说话方面,我们也不要执著。世尊成正觉以后,到处宏法度众生,一代时教,说了三藏十二部教法,可是《金刚经》却讲:‘如来无所说。’佛认为自己未曾说过一个字。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法,好像‘标月指’呀!月亮在天空,不知在那里,你用手指头去指月亮,主要的目的是要让人家知道月亮在什么地方,而不是要知道手指头;手指头,只不过是一个标指月亮的工具而已。同样的道理,佛说法,只是为了指引我们如何去度脱生死苦海,因此佛说他一个字也没有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04
实际上释迦牟尼是圣人,伟大的思想家,他自称是人、不是神,而且他不拜神,亦不准信徒拜偶像。

可是他死后就被后人神化,他的教训亦被曲解。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现在的佛经并非都出自释迦牟尼,梁博士解释说,释迦牟尼生前并没有编录自己的教理,起初的佛经都是经信徒代代口传并非笔录,直到他死后五百年才被收集整理成册。

“经五百年口传的佛经难免会有失真和偏差,更重要的是一些信徒在口传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教训,从而导致现今的佛经浩瀚入海、内容不一,甚至多处彼此矛盾。可见现今的佛经已不再是释迦牟尼的教理了。”
第2个回答  2009-06-04
自性就是大光明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