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与自然活动

我的作业啊,请大家帮忙一下!!!!谢谢
如下:
形容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从陆地、海洋、空气里获得原始资源,例如煤,天然气,油,金属矿,盐,氧气,氢气等等

其实就是描述一下上述所提到的,我总是组织不到语言,请大家帮忙一下!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人类加以开垦、搬运和堆积的速度已经逐渐相等于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一项巨大的营力,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自身的福祉。

  人的因素而造成的灾害,包括各种污染和全球性环境变迁(如全球增温、臭氧层耗损)

  人类活动常可使得环境不断恶化,一方面使环境的脆弱性变得显著,自我调整能力转趋薄弱,一方面使人类自身抗灾的能力亦日益下降,再一方面许多人类破坏环境的过程本身就是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在这些多重因素的效应下,自然灾害的层出不穷和快速增长当然成为意料中事。

  各地长期开发下,森林饱受破坏,生态逐渐失衡、土层裸露,控水能力变差,一经大雨就可导致山洪暴发、乾季则缺少基流(base flow)补注,以致无论旱涝均与时俱增。

  总而言之,随著人口的恶性膨胀,随著经济的超限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被破坏,并且直接或间接引起灾害的发生,或加剧灾情,增高成灾的频率。而环境的恶化亦造成对生产力的削弱,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原区和海岸地带的地层下陷是由于过量超抽地下水所引起的,矿区的塌陷是由于采空后失稳造成的,山崩和土石流是人类为了开垦或搬动土石而破坏了天然岩土平衡而发生的。

  上游筑堤,减少了蓄水面积,使下游流量增大;在行水区人为设障,使河道防洪能力降低;超抽地下水,引致都市地层下陷;都市的发展,使处于洪氾区的人口和财产迅速增加;植被的砍伐和破坏,降低了集水区的水源涵养能力,并导致水土流失,河沙遽增,不但增加了洪峰流量,又造成河床淤积;人类的不少行为,更可影响气候,使大洪水的出现机率倍增

  森林滥伐严重森林锐减一方面在暴雨后不能蓄水于山,使洪峰来势凶猛,增加了水灾频率;另方面则加重了水土流失,使库容大减、河床抬升,行水剖面缩小,降低了调洪防洪的能力。开发河川资源:沿著各大河川,常可看见滥采砂石和乱倒垃圾的景象,皆代表了民众对土地的不珍惜和唯利是图,这种短视的行为使河川的水文特性趋于不稳定和不明确,洪水来时也因而更难控制

  移动土石是人类活动中很重要的一环,无论修路、采矿、建筑、运河、开隧道、兴建都市、开发能源等各种活动都需要搬动大量土石,从而引致山崩、地滑、走山、塌陷和土石流等灾害。

  “死亡地带”数量不断增多

  10月19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北京召开的大会上发布了《2006全球环境展望年鉴》,该报告称,海洋中“死亡区”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个,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34%。
  由于化肥、粪便、污水等排泄入海,为一些藻类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刺激这些海藻的疯狂生长,加上空气污染因素,导致海中形成了一些“低氧区”和“缺氧区”,不但鱼、虾、贝类无法在低氧或缺氧状态下存活,连海草也难以幸存,因此“低氧区”和“缺氧区”又被称为“死亡区”。
  报告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死亡区”的数量和面积一直在扩大。1994年估计全球海洋共有149个“死亡区”,但2006年“死亡区”可能已多达200个。最早发现和记录到的“死亡区”在美国东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罗的海、卡提加特湾、黑海和亚得利亚海东北部。最著名的“死亡区”在墨西哥湾,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养料导致的。最新的一些死亡区出现在南美、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的沿海。海洋“死亡区”对渔业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但如果风能够将富有营养的水冲走,“死亡区”就可能复活。环境规划署呼吁沿海国家采取措施控制陆源污染,遏止“死亡区”持续增多的势头。

参考资料:www.myquan.cn/Title.Asp?board_id=5&ti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31
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一经出现,就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环境发生联系。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与能量,经过加工制成供人类消费的人工产品,然后将利用过的物质与能量以“三废”形式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所以说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构成的人地系统,实质上是一种新陈代谢系统,或者说是一种通过人类创造的社会经济机构,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和转化的系统。这个系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类社会生态系统。
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性质虽然不同于生物生态系统,但是同样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模和强度,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效果,都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变化的。据此,可将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或者说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种植业产生以前的阶段。 这个阶段相当于旧石器时代,当时的古人类以狩猎、捕捞和采集现成食物(野生果实、块茎等)为生,生活的范围很狭窄,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和竹木制作的极祖糙的原始工具。这样的生产活动并不对自然环境造成什么破坏。最大的破坏(暂时性的)是在人类利用火以后,他们经常纵火围猎,把一片片原始森林烧掉,以获取猎物。但是,这些遭受焚毁的山林,只需要几十年时间就能恢复原状,在性质上是属于可逆的。它既不会对人类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也不会对人类生存构成任何威胁。在这个阶段里,虽然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为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产生创造了某些条件,但由于当时尚未建立社会经济机构,物质、能量交换的方式也大体上同动物相近,他们仍然与动物界一样依附于自然。因此,仍然属于原始生态系统的范畴,或者说尚处于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萌芽阶段。
2、原始农业至小农经济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属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时期。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开始驯化动物,栽培植物,利用原始工具从事食物生产。例如在伊拉克所发现的家犬遗骨,便是这个历史阶段早期驯化动物的例证。后来中东地区的人们驯化了欧洲野牛、绵羊、山羊、骆驼和猫,中亚人驯化了马和牦牛;在东南亚、印度和中国,人们驯化了羚羊、瘤牛、水牛、象、猪、狗和鸡;在欧洲,人们驯化了鹅和兔;在南美洲人们驯化了无峰驼;在非洲,埃塞俄比亚人驯化了驴。人们在驯化动物过程中发展了游牧业。
新石器时代以后,人们在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了某些可食植物的生产规律,便由采集发展为种植,逐步培育出一些适合人类食用的优良农作物,有计划地播种和收获。以后又将铁犁、铁铧与牛耕马耕结合起来,并发展了灌溉事业及施有机肥以补充土壤养分的不足。这时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从单纯依附自然,进入到顺应自然的新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人类开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力量来生产人们需要的生活资料。但人们对自然控制的能力仍有限,还不能制造化肥和农药,还没使用现代的农业机械,因而在自然灾害面前,还是处于听天由命状态。这个阶段人类所建立的依靠人力保护和控制的农牧业环境,依然保持着自然界的生物学生产过程的基本特性,因而它是属于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发展的低级阶段。
3、工业化阶段。 18世纪中叶以后,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大解放,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工业化的新时期,各种新型生产工具(如工业方面的蒸汽机、电动机、各种工作母机;农业方面的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及各种排灌机械等)不断涌现,促进了人类两大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和农业的迅猛发展。在这个阶段里,人类建立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机构,大大增强了对自然环境改造和利用的能力。首先,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对各种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及生物资源等)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制造出愈来愈多的产品,大大改变了人类过去单纯依靠自然物维持生存的原始状况,进一步减少了人类对周围自然环境的直接依赖。其次,人类通过从事农业生产的各种经济机构,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土地资源的垦殖利用。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人们几乎开发了陆地上所有能开垦的土地。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人们大规模施用化肥、农药,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业机械,改良作物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把依靠人力、畜力维持的农业,改造成为依靠机械化、水利化及化肥、农药和化石能源来维持的现代化农业。与此同时,也把天然牧场逐步改变成为现代化的人工牧场。其结果不仅使农牧产品和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也使农业生产进一步置于人工的保护和管理之下,在更大的程度上摆脱了自然环境对它的束缚。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但在后来,由于人类对自身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地步,同时片面强调按人类自身发展需要来改造环境,因而发展到以“改造者”和“征服者”自居,以“改造论”和“征服论”来处理人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人类办了一系列违背自然规律的蠢事,走上了一条以牺牲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错误道路,并且不得不消耗巨额资金去治理已被破坏的环境。
因此,尽管在这个阶段,人类同自然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转化的规模迅速扩大,交换的方式由单一的生物学方式转变为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方式,并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成功地建立起人类社会生态系统,但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和滥用以及废气、废水、废渣的大量排放,也引起多种自然资源枯竭,土壤侵蚀和沙化,草场退化,环境污染等各种严重问题。这说明,人类在工业化带来的第二次浪潮中所建立的人类社会生态系统远不是理想的,而是一个人地之间存在着严重对立的系统。
4、建设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阶段。 最近二三十年来,人类通过总结几千年来人地相互作用的经验教训,逐渐认识到,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互利的关系,人类必须自觉地与自然界充分合作,才能消除人地之间的紧张关系,建设一个既有利于人类,又有利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的人地系统。
目前尽管人类面临着工业化阶段带来的各种严重挑战,面临着协调人地关系的艰巨任务,但是世界各国人民正在动员起来为恢复和改善已经遭受破坏的环境,防止环境恶化而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并且把建立相互促进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这种行动标志着建设协调的人地系统的新阶段已经到来。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必将创造出一个既能不断地从自然界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又更适合于人类生活的理想的环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