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恶亲人属于什么心理

如题所述

一项社会学调查显示,约有三分之二的年轻人反映自己与家里的亲戚不亲近,甚至有些反感对方。特别是逢年过节,自己极不情愿去面对那些亲戚,产生了较高程度的焦虑感。

按常理来说,亲戚与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理应更加亲近,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呢?心理学家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观点。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亲戚,根本原因是什么?
无意义的社交状态

首先,无意义的社交状态是导致年轻人反感亲戚的主要原因。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而言,他们面对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有着繁忙的生活节奏。因此,平常他们只能抽出有限的时间、精力参与社交,将自己的闲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那么,为什么年轻人往往不愿意把亲戚纳入到自己的社交范围中呢?这就与社交的本质意义有关,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指出,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通过社交,能够使人获得情感上、资源上的支持,从而帮助自己调节情绪状态,应对压力情境。

没有了社交,人会体验到孤独感,并且在面对困难时,无法从他人身上获得宽慰与支持,进而自己的内心被封闭起来,很容易崩溃。而社交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简单交往,要想获得真正的支持,必须立足于有意义的社交。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亲戚,根本原因是什么?
距离感

一般而言,大多数亲戚与我们的生活是有距离感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平日里很难见到的亲戚,自然不会太了解我们的生活境况,也很难聊得到一块。并且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年轻人与亲戚之间的思想也有差别。

例如,有的年轻人一到过年回家,就会被各种亲戚催婚,而他们却会认为目前事业为重,还不用着急结婚。诸如此类的观点不一致,导致年轻人越来越觉得亲戚不理解自己,也不会与自己的生活有过多交际。因此,他们越来越反感自己的亲戚,认为与其社交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亲戚,根本原因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规律

另外,有的亲戚总喜欢问一些令人尴尬的话题,比如工资多少、有对象了吗。这些话题会让本来与亲戚关系就不是很熟悉的年轻人,感到尴尬,但是往往出于礼貌,又不得不回答。

特别是对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刚步入社会不久,感情与事业都处于起步阶段,不会有什么成就。而亲戚的各种打听,会让他们感到很没面子,进而产生一种自卑感。社会心理学规律发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总倾向于和那些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人相处,而有意识的疏远那些让我们感觉糟糕的人。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亲戚,根本原因是什么?
因此,在与亲戚的交流、相处过程中,亲戚的各种问题会让年轻人产生不自信感,降低自尊心,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还要伪装出一副客气、耐心的形象。久而久之,这些负面感受让他们越来越压抑、不愉快,进而排斥与这些亲戚相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9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明明是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但偶尔在发生争执时,也会想要远离他们,心生厌恶之情。

但这种厌恶情感是与社会整体道德观相悖的,社会价值观构建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回报他们,而不是产生如此情感。

所以,很多人在跟家人吵架后又会很后悔,内心其实未必好过,他们会陷入因为厌恶亲情的愧疚中。那么,从心理学上来说,对亲情的厌恶是正常现象吗?


答案很肯定,属于正常心理。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父母虽是生命的给予者,但也不能成为个体思维的控制者。

相处再好的亲情也免不了摩擦时刻,因为当人在面对最亲近的人时,最能释放安全感。

相信没有人会跟陌生人肆无忌惮地发脾气,我们总是把最差的一面留给亲人。小朋友却很少对父母有厌恶之情,因为他们的自我认知是不完善的。

在小孩子的世界,父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总能想办法解决各种难题,所以会站在崇拜者的视角去看待父母,那时,只会偶尔对亲情的过度控制感到生气,但也不至于产生厌恶。

我们在生本能指引下深刻地意识到,父母是我们生活下去的全部希望。


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我们接触的事物也更丰富,开始逐渐离开了父母,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这时我们会发现,原来父母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也是有缺陷的人。

第一次对亲情感到厌恶通常是在青春期,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强烈控制,一点儿也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开始厌烦父母,甚至想要摆脱。

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孩子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内心极其渴望长成一个真正的大人,而亲人还将他们看作孩子,完全不给其自主权,这让他们很无奈。

此刻双方是存在认知差异的,如果未能很好地沟通交流彼此的想法,小孩子的叛逆心理会很强。父母越是让其达成某一目标,他们便越会朝着反方向前进。

当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又回想当年自己对亲情的想法时,就会感到可笑和幼稚。


其实,这样的心态谁都有过,当我们陷入特殊场景时,特定的情绪便会应运而生,但等到场景一发生改变,那种情绪也会消失。

其次,当我们所处亲情中个体的需求未能得到实现时,个体也会产生对亲情的厌恶。

例如,《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家庭,本该是父母手中的宝贝,却因为生在一个传统的重男轻女家庭,在童年从未体验过父母的关爱,感到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

她不值得被父母爱,所以她想要被爱的需求一直没能从父母身上获得,但其两个哥哥却得到了双倍的爱。

这让苏明玉对家庭的厌恶之情更加深重,所以最大的愿望便是摆脱这个家,不再受父母束缚,成为真正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归属感的需求,家庭便是个体最好的归属感之地,世间没有人对家庭不渴望,之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惧怕婚姻,不再相信家庭的力量,都是因为曾有过被家庭伤害甚至抛弃的经历,这让他们对家庭的存在很失望。

除此之外,我们都会对亲人产生虚拟的期待,总是片面地认为,家人就是应该无条件了解自己,很多事情我们不说,他们就应该能懂。

但实际现实是,你不说,家人是很难懂得你想表达的意图的。毕竟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仅靠心灵感应便知晓彼此很难做到。

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现实的差异,给个体造成了很大的失望,对家人有着很高的要求,当他们并未达到要求时,便会让我们产生不安与厌恶之情。


所以,对亲情的厌恶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应该学会正确地处理这种特殊情感,学着理解家人,而不是单方面要求他们付出,这才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2个回答  2021-04-09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明明是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但偶尔在发生争执时,也会想要远离他们,心生厌恶之情。

但这种厌恶情感是与社会整体道德观相悖的,社会价值观构建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回报他们,而不是产生如此情感。

所以,很多人在跟家人吵架后又会很后悔,内心其实未必好过,他们会陷入因为厌恶亲情的愧疚中。那么,从心理学上来说,对亲情的厌恶是正常现象吗?

答案很肯定,属于正常心理。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父母虽是生命的给予者,但也不能成为个体思维的控制者。

相处再好的亲情也免不了摩擦时刻,因为当人在面对最亲近的人时,最能释放安全感。

相信没有人会跟陌生人肆无忌惮地发脾气,我们总是把最差的一面留给亲人。小朋友却很少对父母有厌恶之情,因为他们的自我认知是不完善的。

在小孩子的世界,父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总能想办法解决各种难题,所以会站在崇拜者的视角去看待父母,那时,只会偶尔对亲情的过度控制感到生气,但也不至于产生厌恶。

我们在生本能指引下深刻地意识到,父母是我们生活下去的全部希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