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真的累了,要不要回去守着田地和父母?

如题所述

人啊,走路,不是沾上尘土,就是留下足印。

在北京,每天工作的地方前后左右都有胡同。十几年住在西五环边上,附近就是城中村。以前是虚荣心作祟,没钱买不起好车,怕丢不起那人。现在也是没钱,还摇不到号,地铁自然成了上班、回家的不二选择。

胡同、地铁、城中村,就是我生活地理的点与线。

过着普通人的日子,随手按下手机的按键,便拈来了春夏秋冬的景色。

▶N年前,有幸让如今中国最著名的摄影策展人之一的陈小波亲自掌镜,在香港跑马地拍纪念照,我们一边说笑,一边商量着如何美美地摆pose,陈小波远远地站在一边,当我问她开始拍了没有,她自信满满的声音悠然飘来:Ok,换一个场景吧!谈笑间,一组自然清新的照片(哈哈,那时候还真的可以装年轻)出来了。原来,纪念照片可以这样拍!

▶后来认识了毕业于电影学院摄影系的榆树。这位生长在北京的摄影大师带着我去逛胡同。走在前门大栅栏,吆喝的小贩,过往的游人,古色古香的箭楼,残败的大杂院,一一在我们的行走中被摄入他的手机里。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记录。

▶榆树在微信中曾这样写道:单位的一个同事问我多少钱的相机才能学好摄影?无语,我该是敷衍他呢,还是告诉他什么是摄影。摄影是什么,那里面有你读过的每一本书,看过的每一部电影,听过的每一首音乐,还有爱过的每一个贱人。

▶新闻学院的采访课上,有多年记者实践的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烟瘾来了的被釆访对象,客气友好地向第一次见面的记者递过来一支香烟,你吸烟吗?对不起,我没那坏毛病。记者回答。生活正常的流向被"我没那坏毛病"的粗糙丶粗暴阻碍丶甚至打断了。采访的效果可想而知。

▶街拍是记录流动的生活,这个小故事总是在提醒喜欢街拍的我,不要闯入、打扰别人的生活。我喜欢手机摄影的隐蔽性,我只是观望我路过的风景。

胡同

正在北京版图上消失的胡同是现代都市的前身,也是繁华都市的背面。单位置身于所剩无几的胡同散片中,原本就没有午休的习惯。加上与两女性同一办公室,要绅士点给女士腾地,午饭后的时间,多半成了拿着手机游逛胡同的好时光。

游着逛着拍着。手机相册里的胡同俨然一座城。好多老北京人拆迁走了,好多外地人来了,胡同的世俗中揉杂着天南地北的气息。只是胡同人的坚韧,胡同人的忍耐,胡同人的赤裸依旧,这才是北京最沉着的底色。

地铁

地铁是我依赖的交通工具,面对拥挤、嘈杂等种种不堪,多年自我调适的结果便是学会爱地铁,喜欢北京地铁"二元时代"的风景。

地铁真的是蒙太奇高手,剪辑人世喜怒哀乐的故事,呈现酸甜苦辣的生活况味。别人的日子,恰如自己的镜子。并非每趟地铁开往的都是春天,但总有一趟把我们从起点送往终点。

城中村

夜班倒休的时候,在京原路乘几站公交车便到了京西最大的城中村。村里的外来人口多以卖菜丶收废品等为职业。他们过着"二手城市生活",逼仄丶粗糙丶破烂丶窘迫的背景上,一张张脸却告诉我"我在北京挺好的"。从一位中国问题研究学者那里我寻找着答案:所谓“贫民窟”只是城里人的视角,因为城乡鸿沟的存在,那些从农村来到城市比较贫困区域居住的人们,真切感受到比居住在农村更加便利的就业与生活。

▶庸人过庸常的日子。常常这样欺骗自己,把每次出门都当作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带着心上路,眼里自然就有风景。

▶其实去穿行胡同、搭乘地铁、走进城中村,感觉就接上了这城市的地气,就像每顿饭你得吃米饭、面食一样接地气,然后更加踏实、真切地活。

▶那些繁华里的浮躁、那些速度里的虚望、那些痴狂里焦灼,都会如雨霁的傍晚,如雪后的清晨,尘埃落定。

▶从晨到昏,从昏到晨,一个个鲜活的、愉悦的日子,总是带着温度、充满诗意。于是更加相信走过的路上,自然有风景;遇见爱的人,就一定是恋爱的季节;活着,就拥有自己的生活。

▶记录周遭的世界,只是一定睛,一回眸,一举手,一投足的不经意。

▶爱摄就是一种病。我知道我是病得不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9
个人觉得如果一个人感到特别的疲惫,就应该及时调节自己的状态,但是否要决定回老家还是要做一个长远的规划,不能以简单的、一时的状态去做决定。
第2个回答  2021-03-09
如果感觉真的累了,那么就回老家吧,回老家守着田地和父母也是一种好的归宿,可以增进和父母之间的感情。
第3个回答  2021-03-07
我觉得是需要的,因为这样的生活是很安逸的,可以带来很多的开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