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里的收涩类用药里的收涩是什么意思啊?

解释后可以举一两个例子吗?

收涩是治疗学名词,是治疗精气耗散、滑脱不收的方法。

凡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可以治疗各种滑脱症候的药物,称为收敛药。又叫收涩药。 性味:味多酸、涩;性多温或平。 归经:主入肺、脾、肾、大肠经(可因分类不同而异)



扩展资料:

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这类药物多有酸涩之味,分别具有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咳等作用。用于治疗久病体虚、元气不固所致的自汗、盗汗、泻痢、脱肛等各种滑脱不禁的证候。

《本草纲目》记载,“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之药以敛其耗散”。 收敛固涩属于治标应急的方法,临床常与补益药同用,治标固本兼顾,根据具体的证候,配伍他药。本类药物大都含有鞣酸。

五倍子含鞍70-80%。鞣酸作用于粘膜、创面溃疡可使蛋白质沉淀凝固,成为不溶解的化合物,形成薄膜,将患部覆蔽。

对于分泌细胞也有同样作用,可使其干燥,固组织表面紧密,小血管受到压迫,或收敛使血液凝固,从而达到止血。对轻微的肠道炎症,其收敛作用,又可以止泻。

此外还有防腐作用,常用于消炎。所以,在发生出血、下痢、肠溃疡、多汗症以及粘膜炎症时,比较适用,但对于急性炎症应当避免应用,因可使炎症表面结痂,遮盖感染,妨碍正常组织的生长。如大量吸收,可伤害肝脏。

五倍子体外实验对多种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及杆菌(伤寒、副伤寒、痢疾、炭疽、白喉、绿脓、大肠杆菌)有抑菌、杀菌作用。其抗菌不是由于酸性作用,而是由于所含的鞣酸凝固蛋白,以及其他成分所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收涩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收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凡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可以治疗各种滑脱症候的药物,称为收敛药。又叫收涩药。 性味:味多酸、涩;性多温或平。 归经:主入肺、脾、肾、大肠经(可因分类不同而异) 〔分类及功用 〕: 1.固表止汗药:收敛止汗——治自汗、盗汗等。 2.敛肺涩肠药: 敛肺止咳——治肺虚或肺肾两虚之咳喘。 涩肠止泻——治久痢久泻。 3.固精缩尿止带药: 固精——治肾虚遗精、早泄 缩尿——治肾虚遗尿、尿频 止带——治肾虚或脾肾虚之带下 滑脱的病症,主要有自汗盗汗,久泻久痢,久咳虚喘,遗精滑精,溲多遗尿,白带日久,失血崩漏等症。因为滑脱诸症,如不及时收招,可引起元气日衰,或变生他症。所以,《本草纲目》说:「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之药,以敛其耗散。」。 这里的药物具有敛汗,止泻,固精,缩小便,止带,止血,止嗽等作用。凡属外感实邪未解或泻痢、咳嗽初起时不宜早用,以免留邪。 主要药:山茱萸、五味子、乌梅、芡实、诃子。 具有收涩安神的药物还有: 1. 收敛固涩:龙骨、牡蛎(安神) 2. 敛汗:酸枣仁(安神) 3. 除热止汗:橹豆衣 4. 固精涩尿:山楂(消食)、山药、益智仁、山茱萸(补虚) 5. 止血固带:鹿茸(补虚) 6. 止泻摄涎:益智仁(补虚) 7. 补脾止泻:菟丝子(补虚) 本类药物味多酸涩,性温或平,主入肺、脾、肾、大肠经。具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等作用,主要用于久病体虚、元气不固所引起的自汗、盗汗、久咳、久泻、久痢、脱肛、遗精、早泄、遗尿、尿频、带下日久、失血崩漏等滑脱不禁的病证。根据药物功效特点分为三类。 1.固表止汗药:本类药物能行肌表,调节卫分,而有固表敛汗的功效。 2.敛肺涩肠药:本类药物酸涩收敛,主入肺经或大肠经。分别具有敛肺止咳喘和涩肠止泻痢作用。 3.固精缩尿止带药:本类药物酸涩收敛,主入肾、膀胱经。具有固精、缩尿、止带作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