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和点茶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

一、煎茶 & 点茶

1.什么是煎茶?

煎茶是唐朝流行的一种饮茶方式,也叫烹煮法。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煎茶的方法:饮茶前,将茶饼放置在无异味的文火上方均匀地烤,直到茶饼散发香气,把茶饼碾磨成末,再放置水中搅动至煮沸。

2.什么是点茶?

点茶是风靡于宋朝的一种饮茶方式。与煎茶法不同的是,点茶法需要先将饼茶碾碎,再放在炙盏中待用;用釜烧水直至火候足了,再将汤水盛入汤瓶中,冲点盏中茶,同时用茶筅在其中加以调和,先调成膏状,再倒水冲点,来回冲点用茶筅搅动七次后,茶末就会上浮凝聚,形成“汤花”。日本现在的抹茶道也是在点茶法的基础上慢慢演变而来。

二、煎茶 VS 点茶

1. 主要程序不同:唐朝在茶与水同时烹煮之前,需要将茶饼烤香,而宋人则直接将茶碾成茶末,不与水同煮。

2. 主要用具不同:煎茶需有风炉、铫子和鼎釜等,点茶必备汤瓶和茶筅,且宋代的茶具相比唐朝精致和多元;

3. 饮茶习惯不同:唐人煎茶时仍会加入盐姜等佐料,而宋代文人雅士则主张用纯茶,认为加入佐料会破坏茶的口感;

注重之处不同:唐代煎茶重技艺和用水,当时饮茶之风已经在唐朝盛行,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市井百姓都讲究喝茶的流程和技艺。宋代点茶则重意境,并且当时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斗茶”、“分茶”文化。

总体上,唐朝以后主流的饮茶方式是陆羽的煎茶法,而五代、宋朝则流行点茶法,但两种饮茶方式并非完全隔断无交叉,宋代也有喜欢用煎茶法喝茶的人,并且是直到南宋末,煎茶法才渐渐了无踪迹。

------------------------------------------------------

茶余生活美学,创业职场,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温碧珠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0
煮茶,顾名思义就是把茶煮着来喝。泡茶,直接加开水到茶叶里,泡开喝。
唐宋时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还有把茶叶碾成碎末,罗细,然后冲水将茶末调成糊状喝下,因而叫做“吃茶”。
煮茶的方法,不但用起来麻烦,喝起来也没有茶叶的本味。
宋元以后,改煮茶为泡茶,而且不加入调料,人民尝到了茶的清香。
明清以后,盛行泡茶,而且喜欢饮盖碗茶。
第2个回答  2017-11-10
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其过程陆羽在《茶经》中已详加介绍。大体说,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水。以精选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烧开。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备用。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烹茶的水与茶,视人数多寡而严格量入。茶汤煮好,均匀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冷却后碾罗成末,初沸调盐,二沸投末,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分茶最适宜的是头三碗,饮茶趁热,及时洁器。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备水、生火煮水、调盐、投末、育华、分茶、饮茶、洁器。
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