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正歌剧”对当时的各个国家都有什么影响?

如题所述

产生在意大利的这种歌剧习称“正歌剧”,亦有人称作“严肃歌剧”。正歌剧是贯穿17、18世纪的,以希腊神话或传奇故事为题材的意大利歌剧的一种格式。它的特点是:选取崇高的题材,音乐精致。气氛庄严,并用当时的主要歌剧语言——意大利语演唱,重要的角色往往由阉人歌手担任。含有滑稽因素的正歌剧,则被称之为“半正歌剧”。

不久,这种艺术品种就被欧洲不少国家所采纳,并使这种艺术品种表现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色彩,但这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才取得的。

17世纪20年代,意大利歌剧传到德国,在慕尼黑、汉诺威、杜塞尔多夫等地,争相上演意大利歌剧。当时德国各地的贵族,也以聘请意大利歌唱家出演歌剧为荣,甚至有人挖苦德国歌唱家的演唱还不如他的牲口圈中的驴叫,可见当时风尚之一斑。他们聘请意大利作曲家常住德国,按意大利歌剧的模式创作歌剧,连德国的作曲家也是按照意大利歌剧的模式来进行创作。德国大作曲家亨德尔,也跑到意大利学习意大利歌剧,他一生所写的40余部歌剧,也大都是意大利的风格。德国的歌剧创作,后来才在英国民谣歌剧的影响下,形成德国自己的“歌唱剧”。1678年,在汉堡建成德国第一座歌剧院。德国作曲家凯塞尔(1674~1739)曾为这座歌剧院创作了上百部歌剧,其中大多数始终未能摆脱意大利歌剧模式的束缚。

法国则稍晚一些引进意大利歌剧。大约是在17世纪中叶左右,那时正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专制统治时代,法国宫廷音乐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另一方面,由于与佛罗伦萨的梅契迪家族的数次联姻,在音乐上也强烈地受到意大利音乐的影响。但法国固有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很快就使外来音乐文化带上法国化的印记。1673年在皇家音乐剧院(即现在的巴黎歌剧院)上演了吕利(1632~1687)的抒情悲剧。可巧的是,吕利原籍也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14岁来到巴黎,后成为路易十四宫廷作曲家。他的歌剧创作也未能摆脱当时歌剧创作的现状,咏叹调依然处于次要的地位,但在宣叙调的写法上,却在法国古典悲剧中以朗诵声调为特点的影响下,创立了与法国诗歌韵律密切结合的、艺术化的宣叙调风格,体现了法国诗文的优美韵律,并加上乐队伴奏,避免了意大利歌剧宣叙调的枯燥乏味感。吕利还首创与意大利歌剧序曲相反的法国式的歌剧序曲,它采用“慢——快——慢”的结构,与法国歌剧庄重华贵的整体风格相映照。法国序曲与意大利序曲的模式,对后来欧洲器乐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英国,帕塞尔(1659~1695)是17世纪后半叶最负盛名的作曲家。他也是在意大利威尼斯歌剧和法国吕利的歌剧影响下进行歌剧创作的,并在晚年创作了《狄多和埃涅阿斯》等颇富英国市民趣味和民族特色的歌剧,从而成为英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狄多和埃涅阿斯》的音乐朴实而深沉,其中有一首运用固定低音写作手法的、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的狄多所唱的咏叹调,颇为有名。帕塞尔之后,意大利歌剧曾统治了英国的歌剧舞台很长的时间,连亨德尔到了英国之后,也不得不为了适应英国贵族的审美趣味,创作了大量的、高水平的意大利式的歌剧,但最后仍然由于不合历史之潮流,而以失败告终,迫使亨德尔不得不转向清唱剧的创作,从而赢得了英国市民阶层的热烈欢迎,并将这个德国籍的作曲家尊奉为英国的伟大的民族作曲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