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什么最终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道路?

如题所述

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要知道商品经济的发展前提是基础农业的生产产生了较多的富余产品,可以用来交换,而交换过程中的获益使得交换者发现其中的附加经济价值,进而吸引更多的人为了这个附加经济价值去继续进行交换,并经历多次的震荡式升降,最后演变成较为稳定的商品经济模型。
中国的农业生产在唐朝时期得到深远发展,包括养殖业、纺织业在内的高附加值“第二”产业在明朝时期达到鼎盛,使得人们有足够的富余产品进行交换,甚至为了确定交换价格尺度和货币交易方便,而出现了“交子”(类似钞票或银行支票)。可见当时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已经非常成熟。
不幸的是清朝的建立和统治打断了这个进程。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的经济发展停滞在粗陋的商品交换阶段上,虽然部分人在交换过程中获益,但其利益远未达到吸引更多人去加入和发展这一领域的程度。因为商品经济的交换附加值大多来源于需求差价,因此对农产品的再加工和跨地域的运输(物流)是提高这一附加值的最佳手段,而这两种手段又明确的取决于工业加工和运输保存技术的高低。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又恰恰阻碍了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当清朝的国门被外国列强用大炮炸开的时候,说句不好听的,就算你想发展,人家还不想让你发展,因为你发展起来人家就失去了廉价的原料来源地和产品倾销地。
综上,就是你所要的答案。当然不完全因为这些,还有封建思想的问题等等,但基本核心就是这些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03
因为历朝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2个回答  2014-03-03
西方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当时发展
第3个回答  2014-03-03
明朝后期出行萌芽,发展进程被清朝中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