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居的云南彝族民居文化简论(二)

如题所述

四、彝族民居与价值取向 彝族受汉儒文化影响不深,封建社会家天下、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淡薄,村落居住往往表现为血缘观念、亲族感情。在彝族社会里,人们习惯以血缘关系来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地位,并使血缘和居住结合在一起。如元谋县某彝村,起、白、李三姓在血缘和地缘上截然分开,三姓以居住结为家族,土掌房顶相连,屋屋相通。大姚县涧水塘村,刘、李两姓以血缘划地而居,刘姓居河之北,李姓居河之南,过去两姓互不交往,通婚者也极少。因此,居住是维护彝族传统社会和家族荣誉的主要手段之一。 彝族把住房、耕牛、家当视为人生的三大件,倍加重视甚至终身为之奋斗。对于一个彝族男子来说,衡量他成家立业的标准,主要看他是否建盖了像样的住房。因为家是由夫妻、子女及其住房组成的,住房是家的象征,没有住房何以为家。所以,要成家、立业,首先要有住房。彝族夸富,不在钱财而是住房,因而许多人不管经济多么困难,也要想方设法积钱盖房,经济富裕的人更是不惜花费大量钱财在住房上。对彝族人来说,建房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彝族因受道家天人思想的影响,民居建筑十分注重内部安排,无不尊从某种图案和秩序--天、地、人的秩序。民居正房堂屋靠墙处是天地祖宗牌位,供桌上陈设敬天地奉祖宗的香炉、虎、狮等图腾雕像;正中摆八仙桌,用于接人待客;左侧是长年不熄的火塘,它是彝族家庭兴衰的标志。火塘除供取暖御寒、热水烤茶待客之外,又是家庭成员围坐议事的中心。正房两侧屋间是当家的儿子、媳妇的卧室,兼存贵重物品。一般长子居左,次子居右。正房楼上是粮仓,墙壁洞里供置祖宗灵牌。老人、小孩及客人的卧室在侧厢房。大门后做磨房,畜厩在面房楼下。彝族民居内屋的这种传统秩序,把天、地、人和老、中、青,人和物,生产和生活有机地安排,使道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在居住秩序中得到了体现。五、彝族民居与宗教信仰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经济文化不发达,彝族存在着大量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观念和禁忌现象,同其它生活风俗习惯一样,深深地影响着彝族民居文化特质的形成和发展。 建房过程中的宗教色彩尤为浓厚。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彝族视建房为家庭兴衰、子孙兴旺的吉凶祸福的大事,因而要请风水先生查看房基、定坐向后,方可动工。破土日、入山伐木等须选择吉日,还要请毕摩祭祀土地神、山神。上梁更是建房过程中的重要日子,上梁日要选在有水和土的日子,且不能和房主本人的八字充犯。房主要请毕摩主持祭祀土地神、木神等,用公鸡为横梁点冠,祭中柱,预备糖果、馒头等物从梁上撒给人群。横梁架好,整栋房子就有了灵气。新房落成,要请毕摩供放祖灵,开财门,送冷堂神,打灶祭灶神,要请亲朋好友以示庆贺。可以说,建房过程就是一个宗教活动过程。 居住也含有宗教信仰的成份。彝族崇拜祖先,家里要有供奉祖先的灵牌位,逢年过节及有凶兆等都要祭拜祖先。堂屋正中后壁设供祖先灵牌位,是家庭神圣的精神中心。在这个意义上,堂屋是家族的精神空间。彝族崇虎,以虎为图腾。很多彝族民居建筑上,往往雕刻一小石虎置于正房脊中部或大门上挂虎头牌,意以避邪驱魔,保佑家运兴达。 此外,彝族民居的许多部分上也附有神灵,如梁有梁神,灶有灶神,门有门神,仓有仓龙,厩有厩神,等等。透过彝族民居,可以看到彝族宗教信仰的全貌。 六、彝族民居与风俗习惯 彝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女婚后另建房舍,自立门户,仅幼子与父母同住。与此相适应,彝族民居多为两层楼房及平房两部分组成,或为一字形的单元屋等。彝族的红、白喜事规模大,时间长,来宾多,宴客多在院子及廊间举行,因而民居一般都有能摆十余桌宴席的宽敞院子,廊的宽度也以能摆一桌席为计。彝族尚黑,不仅族称和人称用黑冠之,传统的彝族服饰也以黑为庄重。彝族有烟熏木料以防腐的传统,新房建成后,要先用烟熏黑木料、墙壁,才能迁入。彝族婚礼也可以用门、堂、房三字概括:新娘进入夫家称之过门,在堂屋拜祖先、拜父母称之拜堂,行拜后入新房,结婚三日闹喜房,三日后新人回门,此外,男子入赘称为上门,女子招女婿称为顶门等等。 彝族是古羌戎遗裔之一。羌族自古以石砌技术精湛闻名。旧时彝族都在住房附近建盖有土、木、石结构的碉楼,多为五至七层,外墙用墨灰浆勾勒边幅,有的还作彝族传统图画,内侧房间较宽敞,既可用于战事防御,又可用于生活起居或存粮。彝族曾有氏族聚议的习俗,旧时许多彝族村寨在寨中心或边缘的大古树下,用石条建一座四面均为台阶的金字形石塔,作为氏族聚会地点,现已成为村民聚集、闲聊的场所。七、彝族民居与民族文化交流 彝族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彝族与其它民族发生的文化接触、交流必然体现在民居建筑中。早在战国时期,楚将庄斫入滇,楚巫文化西迁,对彝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自此,彝族与中原内地长期保持着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交流,彝族在其形成过程中也融合了相当数量的汉族成份。彝汉人民互相学习,互相融合,友好相处。如《武定府志》记载汉族习俗与各省稍异者,元旦采松叶铺地,敬客亦然;立夏之日起灰围屋,谓蛇不敢入;六月二十四日夜,束薪为燎燃之,以腥为牲,互相馈赠,谓之火把节。彝族也吸收了大量的汉俗及其文化。正德《云南志》卷五楚雄府说:罗婺蛮,近年亦有富者,纳粟为义馆及作生员者,共俗渐同汉焚。明、清时期,由于在坝区屯田及改土归流,大量彝族迁入山区,形成了部分接受汉文化的彝民族群体。 正是这种长期的汉、彝文化的交融,使汉文化的影响涉及彝族文化的诸多方面,彝族民居亦不例外。彝族民居的建筑在形式及艺术风格都受到汉族建筑的影响,从正房的一明两暗的内部格局到一字形、曲尺形、三合院、四合院的平面格局,以及房屋的外观造型,都与汉族民居建筑相似。民居建筑中的图案及装饰,内容形式都带有汉文化特征,如在山墙及前后檐下绘花卉、动物等图案,三柱落地有廊檐柱,正厅八尺柱脚石雕,硬山封檐及檐口,大门头上的龙、凤形象等。在建筑技术方面,彝族民居的重檐式、穿逗式和悬山式的木构架,屋脊曲起以及斗拱、端鼻起翅、山墙柱收分、屋面凹曲等,都和汉族建筑有渊源关系。因此,彝族民居既是彝族文化的产物,又是彝汉文化交融的产物。 文化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体。从文化的主体到文化的各个侧面,到每一种文化特质,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彝族民居从建筑到居住,都不是单纯的物质建构和使用过程,它包罗了彝族的世界观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创造,它是彝族文化的综合产物,同时也是彝族古老文化的缩影。注释: ①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77年1期 ②李朝真:《关于干栏式、井干式建筑的由来和发展》,《云南文物》,1992年第3l期。 ③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研究》,《考古》,1963年第6期。 ④《中国建筑简史》,第一册,第36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