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图形与几何复习人教版知识点(教材全解)

小学图形与几何复习人教版知识点(教材全解)

(一)图形的认识、测量

量的计量

一、长度单位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长度单位: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米=1000毫米

三、面积单位是用来测量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的。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四、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五、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六、面积单位:(100)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七、体积单位是用来测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升)、立方厘米(毫升)。

八、体积单位:(1000)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平面图形【认识、周长、面积】

一、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线段、射线都是直线上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是有限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二、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

三、角的分类: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等于90度的角是直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等于180度的角是平角;等于360度的角是周角。

四、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在同一平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五、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六、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任意三角形。

七、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八、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九、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或最多只有一个钝角。

十、四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常见的特殊四边形有: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十一、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圆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个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的长。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

十二、有一些图形,把它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十三、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十四、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十五、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切、平移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②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③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即:S=ah。

【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③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即:S=ah÷2。

【3】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梯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③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即:S=(a+b)h÷2。

【4】画图说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后,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②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面积=πr×r=πr2。即:S=πr2

十六、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 =(长+宽)× 2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正方形周长 = 边长 × 4

正方形面积 = 边长 × 边长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三角形面积 = 底 × 高 ÷ 2

立体图形【认识、周长、面积】

一、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圆柱的特征:一个侧面、两个底面、无数条高。

三、圆锥的特征:一个侧面、一个底面、一个顶点、一条高。

四、表面积: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的和,叫做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五、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其它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六、圆柱和圆锥三种关系:

①等底等高: 体积1︰3  

②等底等体积:高1︰3  

③等高等体积:底面积1︰3

七、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①圆锥体积是圆柱的1/3,       

②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

③圆锥体积比圆柱少2/3,       

④圆柱体积比圆锥多2倍。

八、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锥1、差2、柱3、和4。

九、立体图形公式推导: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什么图形?这个图形的各部分与圆柱有何关系?(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般得到一个长方形。    

②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③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④圆柱的侧面展开后还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

正方形的边长=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2】我们在学习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是把圆柱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一种立体图形(近似的)进行推导的,请你说出这种立体图形的名称以及它与圆柱体有关部分之间的关系?

①把圆柱分成若干等份,切开后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②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③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3】请画图说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找来等底等高的空圆锥和空圆柱各一只。

②将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中,发现三次正好装满,将圆柱里的沙子倒入圆锥中,发现三次正好倒完。

③通过实验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即:V=1/3Sh。

十、立体图形的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名称

计算公式

长方体棱长总和

长方体棱长总和 = (长+宽+高)× 4

长方体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体积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棱长总和

正方体棱长总和=棱长×12

正方体表面积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体积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圆柱体侧面积

圆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体表面积

圆柱体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圆柱体体积

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体体积

圆锥体体积=

(二)图形与变换

一、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有平移、旋转等,在变换位置时,每个图形的相应顶点、线段、曲线应同步平移,旋转相同的角度。

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它的大小时,通常要使每个图形的要素,如长方形的长与宽,三角形的底与高等同时按相同比例放大或缩小。

三、对称图形是对称轴两边的图形经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而不是完全相同。

(三)图形与位置

一、当我们处在实际生活及情景中,面对教短距离时,通常用上、下、前、后来描述具体位置。

二、当我们面对地图、方位图时,通常用东、西、南、北,南偏东、北偏东……来描述方向。再结合所示比例尺计算出具体距离,把方向与距离结合起来确定位置。

更多相关知识,请微信关注“小学数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7
空间与图形 一、综合练习
1.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空间与图形”仅仅是几何学中(初步的、简单的、浅显的,并且是小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充实(几何教学内容)已成为各国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
3.下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求分别属于哪一方面的教学内容? (将教学要求的编号填人下
表(表7—2))
表7—2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图形的认识 A B I 测 量 C D G 图形与变换 E H 图形与位置 F J

A.认识常见的图形及其特征。
B.能根据图形的名称想象出该图形的表象。 C.建立长度与角度、面积与体(容)积等概念。
D.认识长度与角度、面积与体(容)积的计量单位,对其大小建立明确的观念。 E.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F.认识“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的意义,并能用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G.掌握常见的几何形体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H.能在方格纸上画平移、旋转90。或对称的图形。 I.会运用形体知识推理、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J.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6.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练习,大致包括哪几种类型?举例说明填在表7—3中。
表7—3空间与图形练习的类型
题型 例 推理判断题 图形的判定 这个纸片的形状是长方
形吗?为什么?
图形的性质 长方形有哪些特征?你
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关系 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
形吗?为什么?
图形计数 N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
计算题 长度和角度计算 N边形的n个内角的和是
多少度?
面积与体(容)积计算 求半径为r的圆的内接正
12边形的面积
画 图 画一长5cm、宽3cm的长
方形
操作题 制作模型 制作一个底面半径是
3cm、高是4cm的圆锥
测 量 测量并且计算教室内地
面的面积
其他操作题

二、填空题
7.一切图形都可以看作是(点 )的集合。圆就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9.“角的初步认识”,角具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结构。
13.确认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明确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
14.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称之为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分类时,考察一批三角形,检验三角形中的每一个角是什么角,统计每个三角形中各有几个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引导学生研究统计表中的数据,从中做出结论:
(1)每个三角形中都有(锐 )角;
(2)每个三角形中都至少有(二)个(锐)角。
(3)每个三角形中可能有(直角或钝)角,也可能没有。如果有,只能有一个。
研究这些三角形如何分类,以及每类三角形的共同特点。定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明确:一个三角形属于哪一种,要看这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什么角。
15、“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指三角形具有的这样的特性:如果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给定了,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了。
16、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各表示什么三角形?

(1)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2)等腰直角三角形

(3)底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4)两直角边不等的直角三角形
17.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的面)围成的。 18.对于长方体的性质“相对的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以凭(观察)、运用(直觉思维)得出;也可以用(实验)的方法。<量一量、比一比>得出;还应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由“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如果两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相等,那么它们就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推出。
19.对于“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可用(逐个计数)或(按群计数)的方法数出;还应该让学生根据“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有4个顶点和4条边”、“每条棱是2个面公有的边”、“每个顶点为3个面所公有”通过(推理计算)得出。
20.小学数学教科书里的各种体中: (1)(球)是由1个面围成的;
(2)(圆锥)是由2个面围成的; (3)(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 (4) (长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
21.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求掌握其计量方法的几何量有(长度和角度、面积和体<容>积)。 22.估计一个算式的得数叫做(估算)。估计一个量的大小叫做(估量)。(估算)和(估量)都需要观察和分析思考,并且运用(直觉)思维,利用已经积累的(经验)和(表象)。估量一条线段的长度也叫(估测)。常用的(估测)方法有(目测、步测和简易工具测量)。
23.“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1)明确(周长)的概念;
(2)从具体长方形计算周长的各种算式中选出一个,并由它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24.“圆的周长”,明确(圆的周长)概念,首先,认识到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建立(圆周率)的概念,并且进一步推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25.直接计量法就是用(计量单位)直接去量(被量的量),得到表示(它是计量单位的多少倍)的数;间接计量法是先量(和被量的量有关)的其他的几个量,再按照(一定的公式)算出被量的量的大小。
27.知道圆面积公式
28.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实质上是计算一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只是计算其中每一部分的面积所需要的数据要从(原立体图形)的数据中去找或推算。
29.“体积”概念:物体的(占有的空间部分的大小)叫做这个物体的体积。 突出以下两点:
(1)如果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那么这两个物体的(体积)相等; (2)两个物体拼成的物体的体积等于(这两个物体的体积之和)。
30.体(容)积的计算,理解体(容)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即(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和毫升),熟悉它们之间的进率和换算。
31.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32.圆锥的体积计算,是在(圆柱)体积公式的基础上,知道(等底面积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33.“图形与变换”包括的内容有(轴对称、平移、旋转以及等积变换和这些知识的应用)。
34.认识到: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取决于是否存在一条这样的直线:(当图形平面沿着这条直线对折时,直线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样的直线叫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5.当我们看到一个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时,我们只能说(这个<或有些>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 (1)(长不等于宽的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2)(长等于宽的长方形有4条对称轴)。
36.当我们看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我们可以立即做出哪些判断?不经过论证,不能做出哪些判断?事实上,
(1) (有一个角是直角或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2) (不含直角并且邻边不等)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37.上、下、左、右、前、后是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的词语。 (1)其中,(上、下)是以地球作为客观的统一的标准;
(2)用(前、后、左、右)表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时,如果两个物体本身是有前、后、左、右的,则以这两个物体为标准;如果两个物体本身没有前后左右,则以(观察者)为标准。
38.从地球表面上的一点P,作地面的垂线,以及经线和纬线的切线,那么在这三条直线上,从点P出发的6条射线,分别表示点P的(上、下、东、南、西、北)。
39.绘制地图时,如不特别说明,那就是约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0、在表述物体的位置关系的词语中,(上、下、东、南、西、北)是根据某种客观标准定义的,跟被描述的物体和观察者无关;而(左、右、前、后)则与被描述的物体或观察者有关,所有这些表示位置关系的词语都只能用于人类聚集的(近地空间)。
41.物体在一条线上的位置可以用(1)个数来确定;在平面内的位置可以用(2)个数来确定。教学时,可以借助事例,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42、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一般不同)。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