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均的人物生平

如题所述

王义均师傅在“丰泽园饭庄”的学厨生涯是从“蹭勺”开始的。旧社会厨师的规矩很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旧观念,像紧箍咒一样制约着人们,要真正学到手艺谈何容易。被视为“小力巴”(小苦力)的王义均每天的工作是倒泔水、扫院子、刷碗、掏炉灰等活,虽然人小,然而坚强的他却能付出常人做不到的努力,他干活不怕脏、不怕累的冲劲,讨得师傅的欢心。他终于被师傅提拔,去厨房“蹭勺”。“蹭勺”是一个非常辛苦的活,因为“丰泽园”的汤勺很讲究,专门用来做扒、烩、氽菜的带汁菜。菜出勺后,师傅顺手就放在一旁,当时的“丰泽园”有三个火眼,汤勺47把,一天下来王义均师傅就得“蹭勺”上百个。
可是,机会就出现在这“蹭勺”上,学艺不光要勤快,还要长心眼。王义均师傅从小聪明过人,爱动脑筋,在“蹭勺”的同时总琢磨着师傅们的厨艺。于是,他偷偷地准备了一把小铜勺,趁“蹭勺”的机会,每次都刮出一点残汁尝尝,天长日久,他弄明白了,并牢牢记在心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学到了赋味的技巧。这对他以后的厨师生涯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这以后,王义均不断进取,刻苦钻研厨艺,由于他尊敬师长,乐于向上,赢得了各位师傅的好评,都愿意把自己的拿手绝活教给这个聪明好学的小伙子。王义均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勇于创新,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使中国鲁菜锦上添花。王义均在发扬中国鲁菜文化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当今山东风味菜肴名师中继往开来的一代高师。
21岁时,王义均的天赋才能开始展现出来,他很幸运地随同中国代表团赴德国莱比锡参加了国际博览会,并以他后来的拿手好菜“葱烧海参”、“沙锅鱼翅”获得优秀纪念奖,当时代表中国饮食文化参加表演的只有4个人,而王义均是最年轻的代表。从此,王义均开始光芒四射,中国的饮食文化让世界人们眼睛一亮。
1955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给元帅、将军们授衔的宴会上,他被请去当厨。
1983年,王义均不仅在国内,甚至在海外也名声大躁,在由商业部举办的“全国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王义均以高超的技艺独获双金奖,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厨”之一。此后,王义均的大名传到了海外。
1984年,意大利格兰德酒店百年大庆,听说过中国菜美味的意大利人,花了不少周折,找到了中国名厨王义均,力邀他去表演。此后20多天时间里,格兰德酒店天天爆满,天天要增加餐桌才能招待慕名而至的意大利人。中国菜一举轰动罗马,王义均也在罗马一举成名,当时的意大利媒体纷纷报道这位令意大利人折服的中国烹饪大师,此后,王义均经常出国表演,光大中国的饮食文化,把他的技艺也带到了世界各地。
1986年王义均被派往美国新泽西洲中国饭店进行技术指导服务,短短两年后,曾经客人寥寥的中国饭店被评为三星级;1989年王义均又赴新加坡进行技术表演,时任总理李光耀先生亲临现场观摩。
2000年3月,王义均又被世界烹饪协会聘为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中国烹饪大赛评委,4月,被国家国内贸易局全国饮食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为“中国烹饪大师”。
2002年9月19日,在北京市烹饪大师考核命名仪式上,16位德高望重的老厨师被授予了“北京国宝级烹饪大师”的称号,其时,王义均的编号是第一号。
07年6月3日国宝级大师王义均在京举办收徒仪式,中国烹饪协会,北京市烹饪协会、北京市饮食行业协会领导以及多位烹饪大师和业内名士出席了仪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