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家索的画《格尔尼卡》怎样欣赏

如题所述

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 2010/11/18 12:24:59 | By: 大师 ]

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 饶 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出的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
象征性与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课前准备:
学生:A4纸、课本、铅笔等。教师:自制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5分钟)
1、播放一段战争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2、谈谈你的观后感: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3、尝试表现: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为素材,用徒手画尝试勾画一个艺术形象,可作变形或夸张处理,不必画的太具体。——机动
4、出示一幅与战争有关的作品《格尔尼卡》,问:作者是谁?作品名?
5、导入新课,出示课题: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二、初步感知(2分钟)
1、提问:第一次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
(满、乱、压抑、无中心、视觉冲击力强、支离破碎、恐怖……)
2、小结:满、乱、支离破碎……(画面中似乎布满了可供我们观赏的内容,以致于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那么,毕加索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构图呢?我想现在大家在头脑中一定有了很多的问号?

三、自主探究(8分钟)
1、自学课本,思考问题:
① 《格尔尼卡》的创作时间?画种?作者?(1937年油画)
追问:随意说说毕加索是怎样一位画家?——西班牙人 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
② 《格尔尼卡》是怎样诞生的?毕加索想表达什么?(愤慨、抗议、同情)
追问:1937年在我们中国又发生了那些类似格尔尼卡的事件?
(7·7卢沟桥事变,12·13南京大屠杀——前面短片摘自电影《南京大屠杀》)
③ 有人说毕加索“多才”、“多产”、“多变”,你怎么理解?
多才——在油画、版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各种艺术领域都有杰出表现。
多产——毕加索的一生究竟创作了多少艺术作品,将永远是人类美术史上一个难解的谜。到现在为止,毕加索的作品被发现的就有6万余件。
多变——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大致分为:“蓝色时期”(忧郁)、“玫瑰红时期”(幸福)、“黑人时期”(几何化)、“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抽象主义时期”——《格尔尼卡》是“立体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2、毕加索各时期作品欣赏。
3、小结:毕加索的作品确实令人费解,但当你了解了他的艺术语言后,你就可以很顺利地进入他的艺术世界,进而得到精神享受。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1、通过刚才的自主探究,大家对毕加索及《格尔尼卡》都有了进一步了解,接下来我们以4人为一组,围绕《格尔尼卡》这幅作品小组合作探究,思考:
⑴ 仔细观察,画面中都有哪些形象?
⑵ 这些形象都有什么特点?(从动作、表情上加以分析)
⑶ 这些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⑷ 为何用黑白处理方法而不是用彩色的?哪种方法更适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恐怖、哀痛的气氛)
2、各组选定代表上台讲解(当小老师)。
经过各组的热烈讨论,现在我们请出各组的代表上台来当小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参考答案

画面形象

表情动作或形状

象征意义

抱孩子的母亲

抱着孩子、仰天痛哭

失去亲人的西班牙人民

举灯的女人

伸长胳膊、举着灯、灯光射向四周

(教人联想到纽约的自由女神)

求救的人

举着双手,抬头向上呼救、恐惧、无奈

象征战争中所有受苦受难的、受到残害的西班牙人民

奔跑的人

奔跑、痛苦、渴望、希望

断臂倒地的战士

拿着断剑、倒地、顽强斗争、死不瞑目

鲜花

盛开的鲜花

寓意画家对死难者的哀悼

灯

锯齿状、向剑一般发出犀利的光

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恶在灯光里暴露无遗

马

被刺伤、仰头嘶鸣

正在遭受灾难的西班牙人民

牛

龇牙咧嘴、冷漠

法西斯的冷血、残暴邪恶

和平鸽

飞翔

和平、希望

具体分析:
① 你能找出“哭泣的母亲”吗?
a、分析动作表情:抱着孩子,张大嘴——在干什么——仰天痛哭
b、由这个表情看出这位母亲内心是怎样的?(痛苦、悲伤)
c、为什么痛苦?(因为怀里的孩子死了)
d、她在作品中仅仅代表她自己么?还代表哪些人?(所有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这其实就是这个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
② 拿灯的女人、奔跑的人、呼救的人在哪里?
躺在地上的是什么人?为何手持断剑?
问:这些人物表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都象征着什么?
③ 高悬的灯象征什么?
(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恶在灯光里暴露无遗)
④ 牛、马表情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a、马的嘶鸣象征什么?——痛苦的人民
(马——仰头哀鸣、痛苦——画家曾公开表示马在这里象征着人民)
b、牛头代表什么?用恰当词语描绘它的表情。
(牛——面无表情、龇牙咧嘴、冷漠——象征法西斯的残暴与邪恶)
c、问:为什么把象征法西斯的牛画在画面中?画家想突出什么?
(对比——更有震撼力,突出法西斯的冷血与凶残)
3、学生质疑:
对《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你还有什么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
4、教师质疑:
① 画面中的这些形象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为什么要这样表现?
(破碎的形象——更具震撼力,更能打动观众)
② 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使得画面具有如此震撼力?
(夸张、变形、象征、对比、立体主义)
出示放大的人头、马头、牛头,分析比较。
与真人、真马、真牛比较,有何不同?——夸张、变形
人头、马头、牛头仅仅代表3个形象么?——象征意义
课件演示毕加索作品中的人头是怎么画出来的?——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产生于法国,是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重新组建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使观众可以同时欣赏到形象的各个角度,这是一种新的造型方式。毕加索是其重要的创始人;1907年《亚威农少女》就是立体派的开端。例如在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一画上,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
5、再次谈感受。
通过刚才的合作探究,对于《格尔尼卡》大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画,你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感受到——悲惨、痛苦、死亡、恐惧……)
6、故事激趣——机动
① 导语:毕加索是一位世界闻名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不光我们大家喜欢,就连那些德国法西斯们也是爱不释手。
② 讲述小故事:二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不速之客受到的却是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国军官指着这幅画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③ 师:为什么毕加索说“这是你们的杰作”?——其实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尔尼卡》中的人间悲剧。
7、小结:
控拆战争的暴行给人们带来灾难,《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无疑是成功的,作者毕加索采用破碎、夸张、变形、象征性的形象、黑白灰的色彩、不安的构图、对比度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与抗议,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五、自主表现(7分钟)
1、思考:对比毕加索《格尔尼卡》的创作方法,你觉得上课之前,你创作的徒手画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机动
2、练习要求:
①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请你以“战争之罪”为主题,尝试用立体主义、变形、夸张、象征和寓意等手法来创作一幅关于控诉战争罪恶、支持和平的画。(可在前一幅画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再创作)
② 不要只表现残酷的一面,也可以把自己的“希望”、“想法”表现在画面上。
六、展示评价(2分钟)
1、说一说创作心得(2-3个创意比较好的作品)。
2、评一评:哪一幅画的最有意思?评出“最佳创意奖”。
评价建议:
① 作品是否是否围绕主题,中心突出?
② 作品是否有创意,表现了自己的感受。
③ 画面有何优点?你有什么建议?
六、归纳总结(1分钟)
同学们,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和平,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课外延伸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好好欣赏这幅《格尔尼卡》,来更深入地体会作品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憾。——机动

附:问题解惑:
问题1:《格尔尼卡》一画现存于何处?(现保存在马德里,索菲娅王后博物馆)
问题2:格尔尼卡小镇现在怎么样了?(现有人口1.5万。20世纪90年代末,格尔尼卡被国际旅游界纳入地球上自然环境保护得最好、人文景观最有特色的十大“人间天堂”之列。)
问题3:现在德国人对他们在格尔尼卡所犯下的罪行是什么样的态度?(德国没有忘记那场悲剧。1997年时值格尔尼卡被炸60周年之际,德国驻西班牙大使专程前往格尔尼卡,代表总统就德国空军当年轰炸格尔尼卡表示“认罪”,并请求“宽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