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棉袄,没有暖气,古人如何过冬?

如题所述

现代人都在冬天瑟瑟发抖了,古人的经济和居住条件远不如今天,又是如何在寒风呼啸的冬天取暖的呢?

穷人穿褐富人穿裘……

御寒方式千万种,服饰御寒最靠谱

棉花是宋朝才开始大面积种植的,在棉花普及之前,以丝、麻、葛为代表的保暖填充物是市场主流,当时的“布衣”就是麻布衣物。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短褐是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的短衣,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保暖又不美观。

唐宋时期,专门有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作“纸裘”。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且造价便宜。

有钱人则用裘作为冬装,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

花式炭火取暖方法

没有好的御寒衣物,炭火自然就成为了最普及的御寒物品,那么如何更好地使用炭火呢?

燎炉

考古学家们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古人有用火塘(挖个坑,丢点炭,简单快捷又方便)取暖的遗迹,到了先秦时期,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便有了使用青铜器具装炭火取暖的记录,叫做燎炉。

手炉

燎炉再缩小一点,就成为了另一件取暖神器:手炉。手炉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提供类似于“暖宝宝”的功能。

熏炉

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专门用来供室内使用,熏炉又被称为“暖炉”、“红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把熏炉称为“别春炉”,有诗为证:“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

汤婆子

宋朝还有一种特殊的取暖用具,叫做“汤婆子”,类似于热水袋。一般是由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直到清朝甚至现代,汤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住所御寒科学实用

说起调节室内温度,现代人通常采用的设备是空调,殊不知,聪明的古人也有办法调节室内温度。

“太阳能”取暖

很早以前,人们发现光照可以取暖之后,盖房子的时候都会让房屋的门口朝向南方,这样可以让阳光直射到屋内。

秦宫的“壁炉”和“火墙”

所谓火墙就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人在屋外的廊檐底下就可以生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真个大殿。

汉代的“温室”和“椒房”

汉代宫殿以花椒取暖,皇宫中有专门温室殿,墙壁上涂着花椒和泥土。

火炕取暖

普通的百姓则会在家里置一些简易的火炕。

食物保温养生驱寒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人在冬天里,对于食物的保温,以及利用食物驱寒的方法更是必不可少。

古人为了御寒,会在冬季吃一些养生的食物来补充热量,在食物的选择上,会挑一些性暖的,比如生姜、羊肉和狗肉等。

现代的电饭锅有保温功能,而古代的“温鼎”同样具有保温功能。

除了吃以外,楚人还会饮酒抗寒保暖,当时的人们早已发现了酒抗寒的这一特点。

古人还是很有智慧的,我们就不要“替古人担忧”啦,当然,即使处在现代的我们在寒冷的冬天也要注意保暖,不要着凉了哦!

绝代只西子众芳为牡丹

印章别乱盖,讲究特别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7

古人没有空调和暖气,是怎么度过寒冷冬天的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