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免费”到“公费”意义如何?

如题所述

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免费师范生正式进入了“公费”时代。《办法》的出台,意味着试行了10年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废止了。《办法》从选拔录取、履约任教、激励措施、条件保障等方面,对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予以改进和完善。

近几十年中,我国的师范教育从定向教育演变成并轨招生,并在2007年试行免费师范生制度。当时政策规定,免费师范生承诺毕业后回生源所在地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不守协议则要退还费用、缴纳违约金。截至2017年,我国已累计招收免费师范生10.1万人。

成绩有目共睹,问题也不必掩饰。免费师范生制度在运行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荣誉感不足。有免费师范生表示:“在校期间一直被人以嘲弄的语气喊‘免费生’,感觉很廉价的样子。”任何一个职业都有荣誉感,教师更以荣誉为生命,当免费师范生失去职业荣誉感,只能意味着悲剧的开始。

职业荣誉感,或者说职业声望,由来复杂,难以一言道尽。但我们还从来没有看到过,哪一个有荣誉的职业不是依靠自身吸引力,而是靠同情和施舍实现的。当我们把教师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时,一个标志就是这个职业要吸引最优秀人才,要成为最优秀人才的向往。目前来看,教师这个职业是优秀人才的向往吗?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很多优秀学生虽然十分尊敬自己的老师,但在择业计划中,根本就没有给教师留下位置。

于师范生而言,免费也是公费,公费也是免费,并无本质区别。但正如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冬青所说,“公费”不是私人福利,而是公共福利,享受公共福利的人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优秀。这不仅让人想到了过去的“公费研究生”。可在当下,在很多人心中,免费师范生只是无奈的次优选择——如果不是因为经济原因或者其他不得已的原因,还会选择免费师范吗?社会的偏见,难道不是现实呈现吗?

教师是最需要认同感的职业之一,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都以职业认同为基础。在现实语境下,如果一个人因为无奈才选择之,即便后来如约当上教师,还会有多少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即便通过协议留了下来,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吗?显然,会有人“干一行爱一行”,因为选择所以热爱,但也不排除许多人早就“人在曹营心在汉”……

“名不正则言不顺”。通过将“免费”改为“公费”,增强师范生的自豪感,提高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特别是对“免费制度”进行适当调整,更多考虑到师范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其意义不容置喙。但是,现象产生的根源,并不在“免费”这两个字身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公费两个字真正体现优秀,让教师这个职业真正通过含金量体现吸引力。

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职业,一定是对优秀人才有吸引力的职业,一定是富有含金量的职业。正如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孙百才教授所说,“从根本上还是需要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应该说,国家已经看到了症结,正在进行努力。师范生“免费”到“公费”只是一个开始,希望未来能让师范体现荣誉、公费体现优秀。

来源:燕赵都市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17
除了10年改6年没有太大区别,其它细节六所部属大学没变,免费范围没变。2年农村顶10年城镇改一年农村。公费可以入学后申请,不行的也可被退出公费并退还学费。
第2个回答  2018-08-17
可百可电话
相似回答